药材名称:苦地胆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异名:天芥菜、鸡疴粘(《纲目》),土柴胡(《生草药性备要》),草鞋底(《岭南采药录》),牛插鼻、地枇杷(《福建民间草药》),铺地娘(《南宁市药物志》),地胆草(《浙江药用植物志》),铁扫帚(《闽东本草》),牛吃埔(《广东潮汕草药》),铁灯柱(《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草鞋根(《广西百色中草药》)。
基源: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的全草。地胆草属全世界有30余种;我国2种,皆入药。
原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20~60cm,多少二歧分枝,密被白色贴生的长硬毛。基生叶莲座状,基部渐狭成宽短柄,叶片匙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5~18cm,宽2~4cm,顶端圆钝或具短尖,边缘具圆齿状锯齿;茎叶少而小,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向上渐小;全部叶表面被疏长柔毛,背面密被长硬毛和腺点。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或枝端束生成团球状复头状花序,基部为3个叶状苞片所围;苞片绿色,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5cm,宽0.8~1cm;总苞狭,总苞片绿色或上端紫红色,长圆状披针形;花管状,两性,花冠淡紫色或粉红色。瘦果长圆状线形,顶端截形;具棱,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条硬刚毛,基部宽扁。花期7~8月,果期9~11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74卷.44页.图版16)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开旷的荒野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夏末采收全草,晒干。药材产于广西、广东、福建。
鉴别:全草长30~60cm。根茎短粗,长1~2cm,粗约0.5cm,密被紧贴白绒毛。根生叶多皱缩,黄绿色,匙形或长圆倒披针形,疏被白色长毛,纸质稍柔。茎圆柱形,粗2~3mm,断面中空,茎生叶少而小。有时茎端带有头状花序,花冠多脱落。以叶多、无花者为佳。
化学性质含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地胆草内酯(Elephantopin)、去氧地胆草内酯(Deoxyelephantop-in)、异去氧地胆草素(Isodeoxyelephantopin)、羽扇豆醇(Lupeol)、豆甾醇、11,13-二氢去氧地胆草素(11,13-Dihydrodeoxyelephantopin)[1]。尚含表无羁萜醇(Eptfriedelinol)、三十烷醇(Triacontan-1-ol)、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1-ol)和氯化钾[2]。花茎、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3]。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415。[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291。[3]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1173。
药理①抗炎作用 苦地胆煎剂10g/kgig,对大鼠蛋白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乙醇制剂5g/kg ig,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也有抑制作用[1]。 ②抗肿瘤作用 苦地胆(E.elatus)中两个倍半萜内酯成分地胆草内酯及地胆草亭(Elephantin)100mg/kg,对大鼠瓦克256肉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E.carolinianus中所含的去氧地胆草内酯2.5mg/kg,对大鼠瓦克256腹水型也有明显抑制作用[3]。
参考文献[1] 药学学报 1963;10(12):708。[2] J Org Chem 1969;34(12):3867。[3] J Pharm Sci 1975;64(9):1572。
药性性味:苦、辛,寒。 ①《纲目》:“苦。” ②《生草药性备要》:“辛,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苦,寒。” ④《闽南民间草药》:“苦,微寒。”
归经:①《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经。”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肝三经。”
功效:凉血,清热,利水,解毒。
主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解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②《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③《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④《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⑤《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⑥《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⑦《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①《南宁市药物志》:“体虚者忌之。” ②《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 ③《泉州本草》:“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感冒合剂(《中草药学》)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痛:地胆头5kg,胡芦茶2kg,鬼针草5kg,金银花3kg,一点红2kg,桑叶3kg。水煎,浓缩至2∶1,加95%乙醇,过滤,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加13kg糖粉中混匀,制粒,干燥。分装330袋,每袋相当于原药60g。每次1袋,1日2次。 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治牛便秘:苦地胆、如意花根各500g,乌桕根、车前草根各250g,无患子根60g。水煎灌服。” ③《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治牛中暑(日射病):苦地胆,山桠苦根、蛇泡簕根各250g,山芝麻根180g,玉叶金花500g,六月雪、咸酸梅各120g。将牛移到阴凉通风处。用食盐擦牛舌,灌服盐水后,再灌汤药。” ④地胆头软膏(《中草药学》)治疖肿,疮疡,皮肤感染:地胆头1000g,水煎,煎液浓缩至调膏,加0.1%~0.2%的新洁尔灭,混匀。外敷患处,每日数次。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咽炎:苦地胆6g,泡入热开水中半小时,每日服1剂。” ②《岭南草药志》:“治单腹臌胀:苦地胆60g。煎水分早晚2次服。” ③《福建中草药》:“治尿闭:地胆草15~30g,水煎服。” ④《福建中草药》:“治丝虫病淋巴管炎:地胆草30g。水煎服。” ⑤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扁桃体炎、咽喉炎:苦地胆6g,泡入300ml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1剂。亦可制成片剂含服。” ⑥《医林纂要》:“治腋下生肿毒,散肿止痛,脓己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天芥菜以盐醋同捣敷之。” ⑦《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痈肿:地胆草全草煎水,熏洗患处;或地胆草全草21g,水、酒各半煎服。” ⑧《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指疔、乳痈:鲜地胆草全草适量,酌加甜酒酿糟同捣烂,敷于患处。” ⑨《纲目》:“治蛇伤:天芥菜同金沸草入盐捣敷之。” ⑩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翼状胬肉:苦地胆5000g,醋10kg,铜块500g。先将铜烧红,立即放入醋中,取出烧红,再入醋,如此反复数十次。再将新鲜苦地胆放入醋中浸泡1个月,过滤。滴眼用。(有 感不用特殊处理,半小时后恢复正常。) ⑾新医学(副刊) 1970;(6):“治疗急性炎症:将地胆头制成注射液,每1ml相当于原生药6g,每日肌注2~3次,每次2~4ml。” ⑿卫生简讯(广西百色地区)1972;(5):“治口腔溃疡:地胆头干品30g,水煎服,每日1剂。” ⒀广州医药 1983;(3):“治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皮肤化脓性感染:将地胆头制成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
食疗:①《岭南草药志》:“治鼻出血:地胆头、猪肝各酌量。同煎服,连服3~4次。” ②《岭南草药志》:“治阳黄:地胆头连根叶洗净,鲜品120~180g。肉煮食,连服4~5天。” ③《福建民间草药》:“治脚气:苦地胆全草30~60g,豆腐60~120g。酌加开水炖服。” ④《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热淋:鲜地胆草90g,瘦猪肉120g,食盐少许。加水同煮,去渣,分4次服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光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苦地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光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