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地下核爆炸的地震监测

[拼音]:dixia he de dizhen jiance

[外文]:sei ic monitoring of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

用地震观测方法监测地下核爆炸。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侦察和识别地下核爆炸。所谓侦察,即在远距离记录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并测定爆炸的位置和大小;所谓识别,即辨认所记录的地震波是天然地震还是地下核爆炸发出的。

侦察

记录核爆炸产生的地震波,与天然地震观测(见地震观测)在方法上没有差别。只是由于核爆炸监测是在相当远的距离上记录爆炸,因而要求观测系统有较好的记录弱信号的能力。为此,必须研究台站的干扰背景、爆炸地震波的讯号谱;选择信杂比比较高的观测频段;改善台站的设置;发展台阵观测;在数据处理时引入弱信号提取技术等。

识别

爆炸地震波形与一般天然地震波形有时有很大的区别(图1a),但也有些天然地震波形与爆炸地震波形十分相似,很难区别(图1b)。目前较为有效的识别方法有:

(1)mb(MS)识别法。由于爆炸和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不同,二者激发的地震波能量在不同振型和不同频段的分配会有所差异。因此,用周期为1秒的体波测定的震级mb和用20秒面波测定的震级Ms(见震级)之比,可以区分爆炸和天然地震(图2)。

(2)短周期P波识别法。天然地震的破裂过程比爆炸复杂得多,故天然地震的短周期P波谱可能较爆炸复杂。图3给出了利用某种复杂性度量因子 (TMF)区分地震和爆炸的一个例子。

(3)其他识别方法。迄今为止地下核爆炸源的深度不超过5公里,如能将测定震源深度的精度提高到5公里以内,则用震源深度来区分天然地震和核爆炸无疑是一种重要方法。与天然地震不同,理论上讲爆炸的辐射各方向是一样的,因此,根据地震波辐射的初动极性和方位分布(见震源机制),有可能识别爆炸。此外,地震波谱的拐角频率、 P波的带宽、横波辐射情况等因素的分析也都有助于核爆炸的识别。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文言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地下核爆炸的地震监测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文言;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21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