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unzi shengyu dingli
我国南北朝时期(5~6世纪)著名的著作《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所阐述的定理。物不知数问题的原题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属于数论的一次同余方程组问题。用现代数学符号可表为求下列同余方程的整数解:
式中
《孙子算经》中使用一种适合解一般的一次同余方程组的方法,求得此特殊问题的小整数解N=23。解题步骤是:选定5×7的一个倍数,被3除余1,即70;选定3×7的一个倍数,被5除余1,即21;选定3×5的一个倍数,被7除余1,即15。然后按下式计算
式中105为3,5,7的小公倍数,p为适当选取的整数,使得0<N ≤105,这里取p=2。
上述问题和解法,可直接推广为定理:设α1,α2,…,αn两两互素,则
, (1)
有整数解,且对模M是惟一的。若记小正整数解为N,则
,
式中kj满足
。
p为适当选取的整数,使得N≤M。“物不知数”问题,在欧洲是一个知名的问题,C.F.高斯于19世纪初给出了它的一般性定理。因此国际上称上述《孙子算经》中的问题为孙子剩余定理或我国剩余定理。
《孙子算经》没有给出求kj的具体算法。宋代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第一次详细地、完整地阐述了求解一次同余方程组的算法,他称做“大衍总数术”,其中包括求kj的一种机械化算法──大衍求一术。
秦九韶称αj为“定数”,kj为“乘率”,由
中屡减αj所得的余数Gj(<αj)为“奇数”。“大衍求一术云:置奇右上,定居右下,立天元一于左上(图1
)。先以右上除右下,所得商数与左上一相生(即相乘)入左下。然后乃以右行上下以少除多,递互除之,所得商数随即递互累乘归左行上下,须使右上末后奇一而止。乃验左上所得,以为乘率。”秦九韶在例题中曾以Gj=3,αj=4为例,列出求kj的算草布式:
此时右上余1,故左上即为乘率kj=3。
秦九韶还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当 α1,α2,…,αn并非两两互素时, 求解(1)的方法。他设计了“两两连环求等,约奇弗约偶”,"复乘求定"等算法,先约去诸模数α1,α2,…,αn中包含的多余的因子,得到新的一组,使 恰为 α1,α2,…,αn的小公倍数。再对,中的因子重新归并,得到使仍为α1,α2,…,αn的小公倍数,且它们两两互素。这样便将问题化约为模数两两互素的情形。秦九韶尚未提及当α1,α2,…,αn并非两两互素时,方程(1)可解的条件。但从他所举八道例题中有七道的模数满足可解条件这一事实分析,许多人认为秦九韶已知道该条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晋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孙子剩余定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晋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