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和血丹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异名:胡枝子(《植物名实图考》),大叶马料梢、大叶乌梢(《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基源:为豆科胡枝子属植物大叶胡枝子的根或全草。胡枝子属植物全世界约90种;我国产约60种,其中约16种药用。
原植物:大叶胡枝子Lespedeza davidii Franch.
历史: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云:“胡枝子…有二种,叶形有大小,大叶者类黑豆叶,小叶者类耆草叶,似苜蓿叶而长,花色有紫白。”《植物名实图考》载:“和血丹即胡枝子,生长沙山坡,……一枝三叶,面青黄,背粉白,有微毛,似豆叶而长,茎方有棱,赭黑色。”与本品相符。
形态:灌木,高1~3m。植株被绒毛,有棱,具翅。小叶3;叶柄长2~6cm,顶生小叶卵状椭圆形;长3.5~9cm,宽3~5cm;先端圆,微凹;基部宽楔形,两面密被黄白色绢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达8cm,被柔毛;托叶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或为复总状圆锥花序,通常长于叶;花8~20,密集,长约1.2cm,小苞片长卵形;花萼宽钟状,萼齿5,线披针形,有柔毛;花冠紫色,旗瓣长约1.2cm,翼瓣较短,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荚果宽卵形,长约0.8cm,先端渐尖,有喙,密被绢毛。种子扁圆形。花期7~9月,果期10~11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60页.图2650)
生境与分布:生于干燥山坡及林缘、灌丛。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化学性质根皮含胡枝子甲素、乙素、丙素、丁素[Lespedezaflavanone A(1)、B(2)[3]、C、D]、槲皮素、洋芹素(Apigenin)、刺槐素(Acacetin)、黄芩素(Baicalein)、染料本素(Genistein)、白桦脂酸、齐墩果酸、3,4-二羟基桂皮酸、苯甲酸、β-谷甾醇、正十四烷酸、正三十六烷、正三十八烷、豆甾醇、儿茶素及其双聚物[1]。近又分得槲皮素-3-O-α-[2-O-对-羟基苯甲酰-4-O-p-香豆酰-鼠李糖甙(Quercetin—3-O-α-[2-O-p-hydroxy-benzoyl-4-O-pcu royl-rhamnopyranoside]等[2]。
参考文献[1] 李景荣博士论文,我国药科大学,1990。[2] Phytochemistry 1989;28(12):3566。[3] Phytochemistry 1987;26(4)∶1218。
药性功效:破血,泄浊。 《植物名实图考》:“破血。”
主治:闷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闷痧(头晕目花,或头痛沉重,汗不发,上身酸麻):和血丹叶或根30g,木叶15~18g,茅根12~15g,紫苏30g,加煨熟去皮老姜1块(10g左右)。水煎,加红糖,早,晚饭前各服1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学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和血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学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