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地梢瓜
名称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概况异名:羊不奶棵、小丝瓜、浮瓢棵(《河南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地梢瓜的全株及果实。
原植物: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K.Schum.(Vincetoxicum sibiricum Decne.;Vincetoxicum.thesioides Freyn)),又名地梢花(《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形态:直立半灌木;地下茎单轴横生;茎自基部多分枝。叶对生或近对生,线形,长3~5cm,宽2~5mm,叶背中脉隆起。伞形聚伞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绿白色;副花冠杯状,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渐尖,高过药隔的膜片。蓇葖纺锤形,先端渐尖,中部膨大,长5~6cm,直径约2cm.种子扁平,暗褐色,长约8mm;种毛白色绢质,长约2cm。花期5~8月,果期8~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484页.图492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2000m的山坡、沙丘或干旱山谷、荒地、田边等处。分布于华北、东北及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河南。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全草及果实,洗净,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根含多种糖甙,甙元为细叶白前甙元(Sibirigenin)和喷奴皂甙元(Penupogenin)[1]。全草含地梢瓜甙(Th-esioideoside)(1)和1,3-二棕榈酸-2-山梨酸-甘油三酯(1,3-Dipalmitin-2-sorbate)[2]、β-谷甾醇、胡萝卜甙(Daucostero1)、阿魏酸、琥珀酸、1,3-O-二甲基-内消旋-肌醇(-1,3-ODimethyl-myo-inositol)、柽柳素(Ta nxetin)、柽柳素-3-O-半乳糖甙、槲皮素、蔗糖等。
参考文献[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24.。[2] 华东地区第十次天然药物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1:26。
药理地梢瓜提取物体内、体外都有一定抗病毒作用。
参考文献CA 1969;71:1067e。
药性性味:甘,平。
功效:补肺气,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通乳。
主治:气血亏虚,神经衰弱,咽喉痛,体虚乳汁不下。
《全国中草药汇编》:“益气,通乳。主治体虚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草适量折断取汁外搽。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河南中草药手册》:“治气血亏虚:地梢瓜全草30g,土黄芪60g。水煎服。” ②《山西中草药》:“治咽喉肿痛:地梢瓜30g,桔梗9g。水煎服。”
食疗:《河南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全草500g。水煎取汁,用药汁打鸡蛋2个,当茶饮,日服2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阿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地梢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阿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