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紫葳根


药材名称:紫葳根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

异名:凌霄花根(《圣济总录》),紫葳(《植物名实图考》),又名苕花(《本经》)。

基源:为紫葳科凌霄属植物凌霄的根。凌霄属全世界有2种,1种产北美洲,另1种产我国和日本。均可供药用。

原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Thunb.)Loisel.ex K.Schu nn(Bignonia grandiflora Thunb.)堕胎花(云南),白狗肠(广西),搜骨风(四川),藤五加(贵州),过路蜈蚣(湖南),接骨丹(湖北),九龙下海(江西),五爪龙(江苏),上树龙(安徽)。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纲目》载:“俗谓赤艳曰紫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图经本草》载:“今处处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园圃亦或种莳之,初作藤,蔓生依大木,久延引至巅,其花黄赤,夏中乃盛……。今医家多采花干之。”(《纲目》)云:“凌霄野生,蔓长数尺,得木而上即高数丈,年久者藤大如杯,春初生枝,入妇人血崩风毒物……。”一枝十数叶,尖长有齿,深青色,自夏至秋开花,一枝十余朵,大如牵牛花,而头开五瓣,赭黄颜色,有细点,深秋更赤,八月结黄如豆荚,长3寸许,其子轻薄如榆仁、马兜铃仁……。”根据以上形态描述,与现在的凌霄花完全相同。(《我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均收载)

形态:攀援藤本;茎木质,表皮脱落,枯褐色,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叶对生,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9枚,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等大,长3~6cm,宽1.5~3cm,侧脉6~7对,两面无毛,边缘有粗锯齿;叶轴长4~13cm;小叶柄长5mm。顶生疏散的短圆锥花序,花序轴长15~20cm。花萼钟状,长3cm,分裂至中部,裂片披针形,长约1.5cm。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橙黄颜色,长约5cm,裂片半圆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花丝线形,细长,长2~2.5cm,花药黄颜色,个字形着生。花柱线形,长约3cm,柱头扁平2裂。蒴果顶端钝。花期5~8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9卷.图版1,图1-3)

生境与分布:各地均有栽培,宜温暖湿润环境。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以及河北、陕西、山东、福建、台湾、河南、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全年可挖根。药材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根长圆柱形,表面土黄颜色或土红色,有纵皱纹,并有稀疏支根与支根断痕。断面纤维性、有丝状物,外围为棕色,中心为淡黄颜色。

药性

性味:《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

功效:活血散瘀,解毒消肿。

主治:痈肿疮毒,牙痛,痢疾。《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脱臼,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凌霄花根丸(《圣济总录》)治大肠虚冷风秘:凌霄花根(去皮,洗,焙)90g,乌药(锉)、人参各15g,皂荚子50枚。上4味,捣罗为散,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10~15丸,温水下,每日2次。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治风湿关节痛,半身不遂:紫葳根、抱石莲、络石藤、白毛藤各6g。水煎服。” ③赤脚医生杂志 1978;(7):“治小儿肠炎:凌霄花根5000g,干姜272g,白糖适量。上药煎2次,合并滤液加白糖浓缩成4000ml。半岁以内每次服5~10ml,半岁以上每次服20~30ml。日服2次,温服。”

单方应用:①(《圣济总录》):“治风腰脚不随:紫葳根(炙、锉),捣罗为散。每服4g,空心温酒调下。” ②《岭南采药录》:“治痛风:紫葳根6~9g。浸酒或以酒煎服。” ③苏医《中草药手册》:“治风湿关节痛,半身不遂:紫葳根9~15g。煎汤,加红糖、黄酒适量,分2次于早、晚饭前内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昱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紫葳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昱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7015.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