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水红花子


药材名称:水红花子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水荭子(《本草衍义》),荭草实(《纲目》),河蓼子(《山东中药》),川蓼子、水红子(《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荭草的果实。

原植物:荭草(东方蓼)Polygonum orientale L,应为正品,其它还有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以及柳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tim L.var.salicifolium Sibthorp等的果实充做水红花子用。

余项参见“荭草”条。

生药

采集:10~11月间剪下成熟果穗,晒干,揉搓果实外表包被的宿存苞片,扬去灰渣。药材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江苏。

鉴别

性状:荭草果实呈扁圆形,直径2~3.5mm,厚1~1.5mm;表面棕黑色,有的红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中部略有纵向隆起,顶端有短突尖,基部有淡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灰白色膜质花被残留。质坚硬,剖开果皮,内有黄白色扁圆形种子1枚,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味淡。酸模叶蓼果实呈扁圆形,直径1~1.5mm,厚不及1mm,表面暗棕色或红棕色,有光泽。柳叶蓼果实一般呈扁卵形,与酸模叶蓼相似。以粒大、饱满、色棕黑者为佳。

显微 ①荭草粉末:灰棕色,气微,味微辛。 1)果皮栅状细胞黄棕色,横断面观细胞1列,长109~187μm,宽17~27μm,壁厚至9μm,非木化,内壁薄,径向壁有多数分枝状突起,枝端钝圆;顶面观细胞呈多角形,胞腔圆点状,稍下胞腔星状;底面观胞腔较大,内含黄棕色物。 2)种皮内表面角质层厚约2μm,与角质层连结的表皮细胞甚扁平;表面观角质层边缘常卷曲,表皮细胞长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凸出的部分与相邻细胞嵌合不全而形成类圆锥形间隙。 3)内果皮细胞呈狭长方形,长(20~)34~120μm,直径8~25μm,壁薄,微波状弯曲。 4)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15μm,脐点点状;复粒由2~4分粒组成,或由数十至数百粒聚成不规则团块。 ②柳叶蓼粉末:深灰棕色。与荭草的主要区别:果皮栅状细胞横断面观长73~110μm,宽17~25μm;栅状细胞下的1~2列中果皮细胞无色,其余细胞含黄棕色物。(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05)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1%盐酸15ml,微沸约1小时,滤过,滤液加乙醚提取2次,合并醚液,加少许无水硫酸钠脱水,浓缩后,点于硅胶G-锌粉(10∶1)-1%CMC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151.4)为展开剂,展距10cm,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然后喷6%盐酸液,如不立即显色可加热,斑点显橙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3)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水红花子和炒水红花子。 ①水红花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 ②炒水红花子 取净水红花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爆裂,有香气逸出为度,取出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酸模叶蓼果实含5,7二羟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1]。东方蓼全植物含苯乙烯类,有刃藜芦醇(Resreratrol)、3.4’二羟基-5-葡萄糖甙、1,2-二苯乙烯(Bisade)、2,3,4’5-四羟基茋(2,3,4’5-Tetrahydroxystillene)[2]。东方蓼地上部分含黄酮类,它们为3,3’,5,6,7,8-六甲氧基4’,5’-二氧次甲基黄酮(3,3’,5,6,7,8-Hexa-methoxy-4’,5’-methylenedioxyflarone)、5-羟基,3,3’6,7,8五甲氧基,4’,5’、二氧次甲基黄酮、3’-羟基-3,4’,5,5’,6,7,8七甲氧基黄酮、3,3’,5,8四甲氧基,4’,5’,6,7二次甲二氧基黄酮、3’-羟基-3,4’,5,5’,8-五甲氧基-6,7-次甲二氧基黄酮、3,3’,4’,5,5’,8-六甲氧基-6,7次甲二氧基黄酮、3’,5二羟基,3,4’,5’,8-四甲氧基-6,7,次甲二氧基黄酮,洋地黄素(Digicitrin)和月桔素(Exoticin)、尚含槲皮甙[3]。

参考文献

[1]CA 1985;103:208773g 。[2]CA 1985;103:P70127r 。[3]Chem Phalm Bull 1982;30(4):1163。

药理

初步报道,小鼠每天ig水红花子提取物,连续10d,对艾氏腹水癌及肉瘤-180有某些抑制作用[1]。。水红花子煎剂10g/kg给予大鼠,有利尿作用,流浸膏也有效,作用机理有可能是渗透性(胶体)利尿或抑制了肾小管远端对水的重吸收所致[2]。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131 。[2]中医杂志 1979;(11):27。

药性

性味:咸,寒。 ①《别录》:“咸,微寒。” ②《滇南本草》:“寒、平,苦。” ③《药材资料汇编》:“辛。” ④《药材学》:“平,甘。”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咸,凉。”

功效:消瘀破积,健脾利湿。

主治:胁腹癥积,水臌,胃痛,食少腹胀,火眼,疮肿,瘰疬。 ①《别录》:“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 ②《滇南本草》:“破血,治小儿痞块积聚,消年深坚积,疗妇人石瘕症。” ③《本草品汇精要》:“明眼目,消疮毒。” ④《国药提要》:“去热,治烦渴及颈淋巴结炎。” ⑤《药材学》:“清肺化痰,降气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⑥《上海常用中草药》:“散血,消积,止痛。” ⑦《新疆中草药手册》:“健脾利湿,清热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颈淋巴结结核,脾肿大,消化不良,腹胀胃痛,小儿食积,结膜炎。”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胃痛,腹胀,脾肿大,肝硬化腹水,颈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大剂量30g);研末、熬膏或浸酒。外用:熬膏或捣烂敷。

使用注意:凡血分无瘀滞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新疆中草药手册》:“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红花子15g,大腹皮12g,黑丑9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肿痛:水红花子9g,红牛膝9g,红泽兰9g。水煎服。” ③《宁夏中草药》:“治急性结合膜炎:水红花子、黄芩各9g,菊花12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本草衍义》:“治瘰疬,破者亦治:水红花子不以多少,微炒1半,余1半生用,同为末,好酒调6g,日3服,食后、夜卧各1服。” ②水红花膏(《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治痞块:水红花(或子)不拘量。以水熬膏,水或酒调服;外敷痞块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树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水红花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树;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96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