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节蓼


药材名称:节蓼

名称出处:《长白山植物药志》

概况

异名:蝦蟆腿、马蓼、大马蓼(《长白山植物药志》)。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节蓼的全草。

原植物:节蓼Polygonum nodosum Pers.(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Persicaria nodosa Opiz.)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茎直立或斜上,有分枝,光滑无毛,节部常膨大。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有刺毛,基部扩展;叶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大小变化甚大,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常有暗色斑,下面有腺点,两面无毛,主脉和叶缘有暗刺毛;托叶鞘膜质,筒状,有多数脉,不与茎紧密相连,上部截形,常无缘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有明显的梗,无腺点;花穗长3~7cm,花密生;苞片漏斗状,先端截形,疏生缘毛,内有疏花;花被粉红色和白绿色,4深裂,无腺点,果期脉不突起;雄蕊6;花柱2,从基部分离,向外弯曲。瘦果圆卵形,扁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长白山植物药志》.283页.图128)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沟水渠旁或路边湿地等处。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

生药

采集:夏秋季抽穗时采收。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四川中药志》:“治无名肿毒,阴疽,瘰疬及目瘕病:节蓼9~15g,水煎服。外用捣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鸿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节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鸿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91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