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苤蓝


药材名称:苤蓝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茄连、撇蓝(《纲目拾遗》)。

基源: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擘蓝的球茎。

原植物:擘蓝Brassica caulorapa Pasq.(B.oleracea L.var.gongvlodes L.;B.oleracea L.vat.caulorapa DC,,又名甘蓝(《群芳谱》),玉蔓菁(《山西通志》),球茎甘蓝(《内蒙古植物志》),芥蓝头(广东)。

历史:本种始载于《群芳谱》,后《植物名实图考》亦收载,但均以甘蓝为其正名,经考其记载及附图实为本种。

形态:二年生草本,植株光滑无毛,具白粉。第一年生茎短缩,近地面部分逐渐膨大成球状体或扁球体,直径6~15cm,表面淡绿色,光滑无毛,常被白粉或带紫色,内面肉质,乳白色,微有辛辣味。叶集生于球茎的顶部,具长柄;叶片卵圆形至长圆形,长8~25cm,叶基部两侧有1~2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牙齿;第二年生茎伸长,高25~80cm。基生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8~10cm,宽2~4cm,无柄,不抱茎;基部渐狭呈翅状,叶缘具疏齿或凹波状疏齿。总状花序顶生,开花后花序轴渐延伸;花大,疏松排列;萼片4,直立,宽披针形,乳黄颜色,光滑无毛,外侧2枚较大,基部略呈囊状,内侧2枚较小,边缘均内凹;花瓣乳黄颜色,长倒卵形,长1.8~2cm,基部具爪,瓣片顶端钝圆,全缘;雄蕊6,外侧2枚稍短,花丝线形,花药戟形;具蜜腺;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1.5cm,花柱不显,柱头头状。长角果长圆柱形,顶端具短喙;果梗斜向着生。种子球形,直径1~2mm。花期4~5月,果期3~6月。(图见《我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15页.405图)

生境与分布:我国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供蔬食。

生药

采集:4~7月播种者.夏、秋季采收球状茎;9月播种者,冬、春季采收。

化学性质

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Ca、P、Fe[1].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47。[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02。

药性

性味:甘、辛,凉。 ①《滇南本草》:“辛、涩。” ②《本草求原》:“甘、辛,冷。”

功效:利水,消肿,解毒。

主治:小便淋浊,大便下血,肿毒,脑漏。 ①《滇南本草》:“治脾虚火盛,中膈存痰,腹内冷疼,小便淋浊;又治 风疥癣之疾;生食止渴化痰,煎服治大肠下血:烧灰为末,治脑漏;吹鼻治中风不语。皮能止渴淋。” ②《纲目拾遗》:“解煤毒。” ③《本草求原》:“宽胸,解酒。” ④《四川中药志》:“利水消肿,和脾。治热毒风肿;外用涂肿毒。” ⑤《我国高等植物图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生食或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研末吹鼻。

使用注意:《本草求原》:“耗气损血,病后及患疮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脾虚浮肿:擘蓝60g,糯米草30g,水皂角30g,萝卜头30g,木防己9g,大腹皮9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阴*肿大如斗:鲜擘蓝30g,鲜商陆30g。捣烂外敷。”

单方应用:《四川中药志》:“治无名肿毒:鲜苤蓝适量,捣绒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安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苤蓝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安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90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