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红头小仙
名称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概况异名:毛干药、甲冬仗、那猪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紫背倒提壶(《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柔毛艾纳香的全草。
原植物:柔毛艾纳香Blumea mollis(D.Don)Merr.(Erigeron molle D.Don)
历史:民间草药,《我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以红头草名收载。
形态:草本,高15~90cm。茎直立,密生白色长柔毛和腺毛。叶有短柄或上部叶无柄;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8cm,宽0.5~3cm,边缘有不规则密锯齿,两面密生绢状长柔毛、长节毛和腺毛。头状花序直径3~5mm,通常3~5个簇生,密集成聚伞状花序,再组成大型圆锥花序;总苞半球头;总苞片4~5层,线形,绿色或顶端淡紫色;花紫色,或基部淡白色。瘦果长圆形;冠毛白色。花果期几乎全年。(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56页.图632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1300m的田野、路旁或空旷干燥阴坡上。分布于我国西南及浙江、江西、台湾、湖南、广西。东南亚、南亚、非洲和大洋洲北部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春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鉴别:全草茎圆柱形,有的基部分枝,长20~60cm;表面绿褐色或带紫红色,密被淡黄颜色长柔毛和腺毛。基生叶常脱落,茎生叶互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皱缩,展平后呈椭圆形或矩状倒卵形,长2~6cm,宽0.8~2.5cm,先端稍尖或钝,基部楔形,两面密被长柔毛和腺毛,边缘有细锯齿。花棕紫色,头状花序近无梗,生于茎顶及上部叶腋,排列紧密近圆锥状,总苞半球形,苞片4~5层,条形,被毛,均为管状花。瘦果长圆形,细小,冠毛白色。气香,味淡。以色绿褐、带花、香气浓者为佳。
贮藏:晒干用者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全草提取的油中分离出7种化合物[1]:正三十烷、正三十一烷、2,3-二甲氧茎-对甲基异丙基苯、菊酮(Chrysanthenone)[2]、2,4,5-三甲氧基苯丙烯、石竹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α-甲基-5-异丙基环戊烯羧酸。
参考文献[1] CA 1981;95:3373w。[2] CA 1982;96:196532z。
药性性味:《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微苦,平。”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
主治:风热咳喘,头痛,鼻渊,胸膜炎,乳腺炎。 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止咳,消痰。治头痛,鼻渊,皮肤干燥。”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消炎,退烧。治春温风热,肺炎,喘咳,胸膜炎,乳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红头小仙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