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独蕨箕


药材名称:独蕨箕

名称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概况

异名:蕨箕参(《中药大辞典》),绒毛小阴地蕨(《我国药用孢子植物》),一朵云(《云南药用植物名录》),蕨箕细辛(《西昌中草药》)。

基源:为阴地蕨科假阴地蕨属植物绒毛假阴地蕨的全草。假阴地蕨属全世界有10余种,我国有8种。

原植物:绒毛假阴地蕨Botrypus lanuginosus(Wall)Holub(Botrychium lanuginosum Wall.),又名绒毛阴地蕨(《我国植物志》)。

形态:植株高30~50cm。根茎短,直立;根肉质,粗壮,少分枝。总叶柄长15~25cm,幼时密被白色长毛,基部有棕色鞘状苞片;不育叶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6~25cm,宽16~30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三~四回羽状分裂,羽片6~8对,互生,下部的有柄;第一回羽片较大,卵状三角形,三回羽状分裂;二回羽片7~9对,三角状卵形,二回羽状分裂;三回羽片卵形至狭卵形,羽状分裂,叶薄革质,叶轴和羽轴均有白色长毛,叶脉不明显;能育叶从第1对羽片以上的叶轴生出,短于不育叶,叶柄长5~7cm。孢子囊穗长8~12cm,宽5~7cm,二~三回羽状,呈复圆锥状,穗轴有白色长毛。孢子囊圆球形,黄颜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709页.3516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500~3100m的杂木林下、灌丛中或林边阴湿处。分布于我国西南、台湾、广西、湖南。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缅甸、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冬季采挖根。

药性

性味:微苦,平。有毒。

功效:滋补,平肝散结,清热解毒。

主治:产后体虚,肝肾虚弱,疮毒,风毒,淋巴结肿,目中生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勋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独蕨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勋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61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