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台湾小檗
名称出处:《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概况异名:土黄芩(台湾)。
基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台湾小檗的根。
原植物:台湾小檗Berberis kawakamii Hayata
形态:常绿灌木,高1~2m。茎直立,分枝密;枝浅黄颜色,有深槽及疣状突起;刺三分叉,长1~3mm,无槽,与枝同色。叶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边缘每侧常有4~7刺状细锯齿,刺长1~2mm,两面都有张开的网状脉,上面主脉凹入,下面突出。花10~15朵簇生,花梗长5~12mm,外轮萼片及内轮萼片均为披针形,渐尖,花瓣矩圆形,顶端微凹,全缘,雄蕊截形。浆果,有宿存花柱。(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65页.图153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500~3500m的山地。分布于台湾。
化学性质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小檗胺、异防己碱、木兰花碱。
参考文献药学杂志(日) 1960;80,847。
药性功效:清热泻火。
主治:发热,头身痛,咽喉肿痛,大便干结,牙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台湾小檗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