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青麸杨根


药材名称:青麸杨根

名称出处:《重庆草药》

概况

基源:为漆树科盐肤木属植物青麸杨和盐肤木的根。

原植物: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Rh.henryi Diels),又名五倍子(陕西),倍子树(贵州)。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Rh(Rh.,semialata Murr.)。

形态:青麸杨为落叶乔木,高5~8m。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单数羽状复叶,叶轴无翅,有小叶3~5对,被微柔毛;小叶具柄,小叶片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多少偏斜,近圆形,全缘,两面中脉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长10~20cm,被微柔毛;苞片钻形,长约1mm,被微柔毛;花白色,直径2.5~3mm;花梗长约1mm,被微柔毛;花萼外面被微柔毛,裂片卵形.长约1mm,边缘具睫毛;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2mm,宽约1mm,两面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睫毛,开花时先端外卷;花丝线形,长约2mm,在雌花中较短,花药卵形;花盘厚,无毛,子房球形,直径约0.7mm,密被白色绒毛。核果近球形,略压扁,直径3~4mm,密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299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900~2500m的山坡疏林或灌丛中。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云南。

盐肤木与青麸杨的区别是:叶轴具阔翅;小叶长6~12cm,宽3~7cm,边缘有粗锯齿。生于海拔170~2700m的向阳山坡、沟谷、溪边的疏林灌丛中。我国除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9~10月采挖。

药性

性味:辛,热。

功效:祛风,解毒。

主治:小儿缩阴症,九子烂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重庆草药》:“治小儿缩阴症:青麸杨根30g,去粗皮,煎水煮糟服。”

食疗:《重庆草药》:“治九子烂痒:青麸杨根60g,一味药60g,何首乌60g,肉连环60g。炖杀口肉吃。”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弘方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青麸杨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弘方;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505.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