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枇杷核


药材名称:枇杷核

名称出处:《本经逢原》

概况

基源:为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的种子。

原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

余项参见“枇杷叶”条。

化学性质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游离的氢氰酸、4-亚甲基-DL-脯氨酸(4-Methylene-DL-proline)、反-4-羟甲基-D-脯氨酸(trans-4-HydroxymethylD-proline)、顺-4-羟甲基脯氨酸(cis-4-Hydroxymethylproline)、甾醇、蜡醇(Cerylalcohol)、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和淀粉[1],尚含绿原酸、新绿原酸(Neochlorogenicacid)、异绿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d-儿茶酸、d-桔儿茶酸及苏氨酸、脂肪、色素、糖等[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50。[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02。

药理

毒性:儿童或成人误食炒熟枇杷核,可引起中毒,出现呕吐、神志昏迷,可致死。成分苦杏仁甙的药理毒性见杏仁条。

参考文献

江苏中医 1960;(5):32。

药性

性味:苦,平。 ①《本经逢原》:“大寒。” ②《现代实用中药》:“苦,平。” ③《四川中药志》:“微寒,苦。”

归经:《本草再新》:“入肾经。”

功效:化痰止咳,疏肝理气。

主治:咳嗽,疝气,水肿,瘰疬。 ①《纲目拾遗》:“治肝有余诸症,气实者可用。” ②《本草再新》:“治疝气,消水肿,利关节,治瘰疬。” ③《现代实用中药》:“镇咳祛痰。” ④《四川中药志》:“疏肝理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食物药用指南》:“治咳嗽多痰:枇杷核去外壳30g,晒干.捣碎,煎煮10~15分钟,去渣,加白糖适量。1日2次服用。” ②《食物药用指南》:“治瘰疬:枇杷核去外壳晒干,研为细末,热酒调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锐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枇杷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锐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486.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