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王瓜根


药材名称:王瓜根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土瓜根(《金匮要略》),堵拉、耗子枕头(《贵阳民间药草》),土花粉(《闽东本草》)。

基源: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王瓜的根。

原植物: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Maxim.(Trichosanthes Cavaleria Lévl.;Bryonia cucumroides Ser.)

余项参见“王瓜”条。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挖。药材产江苏、浙江及江西。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鉴别:块根纺缍形,2~9个簇生状,直径约3cm。断面洁白或黄白色,粉性。味稍苦涩。

化学性质

含一种新的引产有效蛋白,命名为β-天花粉蛋白(β-Trichosanthm)分子量为28000,分子中不含半胱氨酸,活性是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的二倍[1]。另据报告还含另一种引产有效蛋白,效价比栝楼和日本栝楼所含蛋白质高6倍[2]。还含胡芦烷型(Cucurbitane type)三萜皂甙:氧化葫芦烯四糖甙(1)、氧化葫芦烯三糖甙(2)和氧化葫芦烯乙酰葡萄糖四糖甙(3)[3]。精氨酸、胆碱、棕榈酸甲酯、甾醇类化合物等[3-4]。

参考文献

[1] CA 1987;107:333624a 。[2] CA 1989;110:225631w 。[3] 药学杂志(日) 1989;109(4):256 。[4] Chem Pharm Bull 1982;30(7):2570。

药理

本品所含的天花粉蛋白对妊小鼠及家犬均能杀死胎仔。但具较强的抗原性,对小鼠、豚鼠均能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对家犬可引起精神萎靡、食减,白细胞总数增高并明显左移现象;心电图有S-T段降低。大剂量可影响肝、肾功能,引起实质细胞轻度变性,出血,甚至坏死。

参考文献

中药志.第1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发版社,1978:323。

药性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本草拾遗》:“有小毒。”

归经:胃、大肠、肺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②《会约医镜》:“入心、肺、膀胱三经。”

功效:清热,生津,破血,消瘀,行水。

主治:热病烦渴,黄疸,热结便秘,或小便不利,带下,经闭,落胎,癥癖,痈肿及面黑面疮。 ①《本经》:“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痛,益气愈聋。” ②《别录》:“疗诸邪气热结,鼠瘘,散痈肿留血,妇人带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数不禁,逐四肢骨节中水,治马骨刺人疮。” ③《新修本草》:“疗黄疽,破血。” ④《本草拾遗》:“主小儿闪癖,痞满,痰疟,取根及叶。” ⑤《日华子本草》:“主天行热疾,酒黄病,壮热心烦闷,排脓,热劳。治扑损,消瘀血,破癥癖,落胎。” ⑥《纲目》:“利大小便,治面黑面疮。” ⑦《本草备要》:“治伤寒发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孕妇慎服。《本草从新》:“稍稍涉虚,切勿妄投。”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白石脂、桂心、菟丝子,治肾虚溲如泔。 ②配黄酒,通乳汁。 ③配伏龙肝,治发斑,虚者禁用。

方选和验方: ①土瓜根散(《圣惠方》)治伤寒烦渴不止:土瓜根30g,麦门冬(去心)30g,甘草(炙,微赤、锉)、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各15g。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2g,以水200ml,煎至6分,不计时候,去滓温服。 ②土瓜根散(《圣惠方》)治黄疸,其小便自利,白如泔色,此得之因酒过伤:土瓜根30g,白石脂30g,桂心30g,瓜蒌根30g,菟丝子(酒浸1日,曝干,别捣为末)30g,牡蛎(烧,为粉)30g。上药捣罗为散,每服,煮大麦粥饮调下6g,日三四服。 ③土瓜根散(《金匮要略》)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1月再见者:土瓜根、芍药、桂枝、虫各0.9g。上4味,杵为散,酒服2g,日服。

单方应用:①《肘后方》:“治黄疸变成黑疽:土瓜根汁,顿服200ml,平旦服,食后须汗,当小便出,愈,不尔再服。” ②《肘后方》:“治小便不通及关格:生土瓜根捣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下部,取通。” ③《肘后方》:“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捣汁,入少水解之,吹入 内。二便不通,前后吹之,取通。” ④《福建民间草药》:“治痈疽初起:土瓜根块60~120g,酌加水煎成100ml,日服2次;渣和红糖捣烂,加热敷贴。” ⑤《闽东本草》:“治睾丸肿大:王瓜根60g,猪赤肉120g。加老酒适量炖服。” ⑥《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风水咽喉肿痛,乳蛾:王瓜根,晒干,研极细末,每次少吹于患处,口含片刻,吐去痰诞,日吹五六次。” ⑦江西《草药手册》:“痢疾:王瓜根6~9g,十大功劳根3~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⑧江西《草药手册》:“治口腔破烂,咽喉肿痛:土瓜根6~9g,切片,放入口内含,令其唾液流掉,每日含1~3次。” ⑨江西《草药手册》:“治指疔:王瓜根研末,加烧酒调成糊状,用鸭毛蘸涂;或加入蟾酥适量,鸡蛋清1个调匀,频频涂患处,疗效更速。若已溃者,用根研末,加蜜糖调成饼状,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⑩江西《草药手册》:“治汤火伤:鲜王瓜根适量,加井或泉水擂成糊状涂。每日3~4次。” ⑾江西《草药手册》:“治毒蛇咬伤:王瓜根适量,研细末,加井水或泉水,调成饼状敷患处;另取根用烧酒磨成乳状,频涂于伤口周围肿胀处。内服:王瓜根18~30g,水煎,1次服,每日1次;或用根研末,开水送服。” ⑿湖南科学实验动态 1971;(6):“治慢性咽炎:山苦瓜块根60g切碎,用30%乙醇500ml浸泡2~5天,将溶液滴在8×12cm垫子上,置于前颈,接上电源阳极,后颈按上阴极,电流3~5毫安,每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数天。”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王瓜根,其能除湿热热毒,大约与栝楼性同,故其主治内疽消渴,邪气热结,鼠瘘痈肿等证,皆与栝楼相似,而此则入血分诸病为多耳。” ②刘若金《本草述》:“《经》云,寒泣血,而《本经》于王瓜主治,乃以苦寒而致活血之用,盖观《本经》首云消渴、内痹,乃继以瘀血、月闭,则知此种所治之瘀血,盖因于热者也。即《别录》首云疗诸邪气热结,而《日华子》亦首主攻天行热疾,则其义益明矣。虽然,细绎其用,非专以通瘀为功也。如《别录》更云止小便数不禁,又云逐四肢骨节中水。夫小水及四肢骨节中水,与人身之血是二是一,故又以仲景《金匮》方治经水不利,带下小腹满,或经一月再见者,俱主以王瓜根散者参之,如其专于通瘀,何为有两利之功哉?绎《本经》益气二字,及其功耳。先哲所云,气如橐籥,血如波澜是也。” ③邹澍《本经疏证》:“土瓜根之治,大率皆似通而实不通之侯,故《别录》所载,既云妇人带下,紧接以不通,四肢骨节间有水,小便仍利;与《金匮》所谓经水不利,月事一月再行者,若合符节。即阳明津液内竭,大便不通之不容下者,以此导之,则亦可知其旨趣之所在矣。” ④张德裕《本草正义》:“土瓜根以视蒌根,苦寒过之,故能通热结之血瘀,亦与《别录》言蒌根通月水同义,非泛治诸虚不足,以痹著瘀血月闭也。寒热酸疼,亦以热胜而血液不足,则为疼酸。所谓益气者,亦以热能伤气,去热即所以益气,又即《本经》蒌根补虚安中之义,其能愈聋者,聋必耳中隆隆,皆治诸邪气热结,五字作一句读,所谓邪气者,即热邪也。鼠瘘痈肿,无非热结留血之病。带下之与不通,虽似病状绝异,然此之不通,仍以瘀热而言。带下则固多有湿盛热烁,灼成浊垢者,导其热,清其瘀,则带下自已,其止小便数,亦与蒌根止小便利同一功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勇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王瓜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勇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47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