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翼首草


药材名称:翼首草

名称出处:《 常用中草药》

概况

异名:帮子毒乌(藏名),土苦参(《拉汉药用植物名称和检索手册》),绑始多(中甸藏语)。

基源:为川续断科翼首花属植物匙叶翼首花的根和干燥全草。

原植物:匙叶翼花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Hoeck,(Scabiosa hookeri C.B.Clarke;Pterocephalus batangensis Pax ex Hoffm.)

形态:多年生无茎草本,高30~50cm,全株被白色柔毛。根粗壮肥大,单1直伸,圆柱形,根外皮易脱落,棕褐色,断面白色,顶端常有数个麻花状的根茎丛生。叶全部基生,成莲座丛状,叶片倒披针形,匙状或条状匙形,长5~18cm,宽1~2.5cm,全缘或一回羽状深裂,裂片3~5对,斜卵形或披针形,顶裂片较大,披针形,上表面绿色,疏被白色糙伏毛,背面苍绿色,密被糙硬毛。花茎由叶丛抽出,高10~50cm,无叶,径2~4mm;头状花序顶生,总苞苞片2~3层,叶状,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被柔毛,边缘密被长柔毛;苞片匙形,线状倒披针形,长10~12mm,基部有细爪;花冠筒状漏斗形,黄颜色至淡紫色,长10~15mm,外被银白色长柔毛,先端5浅裂,裂片钝,近等长,2唇形,上3片较大,下2片较小;雄蕊4,稍伸出花冠管外;花药黑紫色;子房下位,包于杯状具毛的小总苞内。瘦果倒卵形,长3~5mm,淡棕色,具8条纵棱,疏生贴伏毛,具棕褐色宿存萼刺20余条,刺长约10mm,被白色羽毛状毛。花果期7~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43页.图6100);《我国植物志》.第73卷.1分册69页.图版24∶1~3)

生境与分布:生于300m以上高山草丛地、路边及石隙等处。分布于四川、云南、 东部和青海南部等地。

生药

采集:7~9月采挖根,除去泥杂,洗净切片,晒干。

药性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表,清心凉血。

主治:感冒发热及各种温热病引起的发烧,心中烦热,咳血,吐血,尿血,便血。《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痈疮疔毒,流感麻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为散。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痈肿疔毒,流感,麻疹:翼首草3~9g,水煎服。或研末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明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翼首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明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46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