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红石耳


药材名称:红石耳

名称出处:《陕西中草药》

概况

基源:为石耳科石耳属红腹石耳的叶状体。

原植物:红腹石耳Umbihcaria hypococcinea(Jatta)Llano(Gyrophora hypococcinea Jatta),又名石耳子、黄底石耳(陕西)。

形态:地衣体单叶状,近圆形,直径1~3(~6.5)cm,干燥后易破碎,裂片边缘瓣裂,微翘起,周缘附近有时带有小穿孔;上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边缘色较暗,无光泽,平滑或有不明显细皱纹,有时中部生有小裂片,呈复叶状,上翘或直立,中央脐背处稍突起,皱缩;下表面近脐周围呈桔红色或锈红色,向边缘变成暗红色至黑紫色,有皱纹或浅凹陷,无假根,中央脐直径3~5mm,与基物紧密固着。子囊盘稠密,圆盘状,直径1~2mm,呈黑色,贴生于地衣体上表面;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孢子;孢子无色,卵圆形,单孢,8.4~9×7~7.8μm。(图见《我国地衣植物图鉴》.图版3∶3)

生境与分布:生于高山光裸的岩石上。为我国的特有种,分布于山西、陕西、 。

生药

采集:雨后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强心甙、肽、多种氨基酸及石耳酸。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62。

药性

性味:淡、微苦,平。 《全国中草药汇编》:“淡、微苦,平。”

功效:①《陕西中草药》:“健胃消食,利水消胀,驱虫。”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健胃消食,理气止痛。”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痢疾,小儿疳积、痞块,蛔虫病,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陕西中草药》:“治消化不良,胃腹胀痛:红石耳15g,太白米、太羌活各6g,桃耳2.4g。水煎服。” ②《陕西中草药》:“治痢疾腹痛,疳积:红石耳9g,朱砂6g,太白米1~2g。水煎服。红白糖为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苇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红石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苇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44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