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ongqing chengshi guihua
[外文]:planning of Chongqing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是一个著名的“山城”,我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和经济中心(见彩图)。全市行政区辖13个区,4个县级市,18个县,5个民族自治县,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据2001年资料)。1984年总人口1394万人。重庆市市区(指江北、南岸、九龙坡、大渡口、沙坪坝和市中区)面积557平方公里,人口210.6万人(包括农业人口)。其中建成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人口164万人。
城市发展重庆有悠久的历史。周朝为巴国都城,历代都是郡、州、府的治所。重庆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市场和交通枢纽。近代开辟为商埠后,工商业有所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西迁至此,定为陪都,我国东部地区的许多工厂也纷纷迁此,城市人口猛增。抗日战争胜利后, 还都南京,定重庆为“长久陪都”,编制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这一计划在道路规划上考虑了重庆山城地形特点,采取自由式布局,对以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起了一定作用。
我国建立后,我国靠前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交通、住宅、文化设施等建设有较大发展,城市逐步向大坪、杨家坪、沙坪坝等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设施也有所改善。60年代初期,修建了嘉陵江大桥,沟通了南北交通,城市继续向江北一带发展。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了长寿、北碚、西彭、双桥等城镇。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重庆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调整了城市布局,重点进行了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修建了长江公路大桥,开发建设了南坪片区,大坪、石桥铺、沙坪坝、观音桥等片区也有很大发展,城市布局得到合理调整。
规划概况1952年成立了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原则。1959年,作出了重庆地区初步规划和分区规划方案,对工业布局和城市骨架的形成起到指导作用。
1982年,编制了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确定城市性质是: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水陆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港口。重庆中心城的远期人口规模控制在 170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2.2平方公里,城市人均用地由原有的50平方米增加到60平方米。
规划在中心城周围建设北碚、长寿、西彭、綦江、两路、渔洞、万盛、鱼嘴、郭家沱、茄子溪、打通等10多个小城镇和20多个工业点,分布在100多公里半径范围内,构成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星座状城镇体系。
中心城的规划根据重庆特有的地形、历史、交通等条件,采用有机疏散、分片集中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将城市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14个片区:市中区、大石坝、观音桥、上新街、南坪、大坪、沙坪坝、双碑、新桥、石桥铺、李家沱、杨家坪、中梁山和大渡口片区。各片区间由江面、绿地、山坡、陡坎和农地隔开,使绿地楔入城市,分散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各片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片区人口规模分别为几万到几十万人不等。各片都有职能分工。片区内既有劳动岗位,又有相应的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上做到居民就近工作,就近居住,减少市内客运交通量。为减轻市中区的压力,规划在观音桥、南坪、沙坪坝、石桥铺建设四个地区级中心,以分散市中区的某些职能。近期将重点建设南坪、观音桥、石桥铺等几个片区。对于旧城,逐步进行有计划的改造:疏散人口;合理调整用地布局,迁出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面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锐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重庆城市规划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锐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