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醍醐


药材名称:醍醐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

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牦牛等的乳汁制成的食用脂肪。

原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和牦牛Bos grunniens Linnaeus

余项参见“牛肉”条。

药性

性味:①《千金·食治》:“味甘,平。” ②《唐本草》:“性冷。”

功效:养营,滋阴,润燥,止渴。

主治:虚劳肺痿,咳唾脓血,消渴,便秘,风痹,皮肤瘙痒。 ①《千金·食治》:“补虚,去诸风痹。去月蚀疮,添髓补中填骨。” ②《唐本草》:“主风邪痹气,通润骨髓,可为摩药,功优于酥。” ③《日华子本草》:“止惊悸,心热,头痛,明目,敷脑顶心。”

用法用量:内服:溶化冲。外用:涂摩。

使用注意:《随息居饮食谱》:“中虚湿盛者忌之。”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太平圣惠方》:“治中风烦热,皮肤瘙痒:醍醐125g。每服半匙,以酒调服。”

参考文章李时珍认为醍醐有何功用?中医中药如饮醍醐造句素材醍醐灌顶造句素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泰清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醍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泰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196.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