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星虫


药材名称:星虫

名称出处:《我国药用海洋生物》

概况

基源:为沙蠋科星虫属动物光裸星虫的全体。

原动物: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又名方格星虫、沙虫、沙肠子、海肠子(《我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体呈长圆形,形状略似蚯蚓,体长12~22cm,体壁的纵肌成束,约30~31条,条次分明,与环肌交错排列成格子状花纹。吻短,基部有一环钩,吻前段光滑,前端有一圈触手,伸长时呈星状,收缩时皱褶,口位于中间。体后端钝, 成一横裂缝,位于近体前1/6的背面。 腹面前方两侧各有一肾孔,消化道细长,约为体长的2倍,扭曲成螺旋状,体红色略带乳白。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沿海潮间区滩涂地方,以低潮线最多,营穴居生活,涨潮时钻出滩涂,退潮时钻伏滩涂。以有机质为食。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但多在3~5月和9~11月捕捉,退潮时,寻找滩涂小洞穴,用特制的沙虫锄撞击地面,使洞口冒出小水泡,然后进行掘取。捕后用竹签将沙虫翻转,洗净泥沙,在水中煮至虫体由红变白时捞出,晒干。产于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台湾。

鉴别:药材呈长扁形,长约7~8cm,宽约1cm,黄白色,全体具数十条纵向条沟,壁薄,中空,具韧性,气腥。

加工炮制:将干燥生药置锅中炒炸至质酥脆,有香气,取出放凉。

贮藏:置于沙中覆盖保存,可使色味保持一年左右,否则干品每隔20天左右翻晒一次,以免发霉或色泽发黄变质。

药性

性味:咸,寒。

功效:滋阴降火,健脾。

主治:骨蒸潮热,阴虚盗汗,胸闷痰多,肺痨咳嗽,夜尿增多,牙龈肿痛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适量。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萌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星虫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萌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17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