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炉甘石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甘石(《本草品汇精要》)、卢甘石(《医学入门》),浮水甘石(《中药志》)。
基源:炉甘石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
原矿物:正品炉甘石一般指菱锌矿或水锌矿。
历史:炉甘石最早见于《外丹本草》炼制“鍮石”方中。正式定名为“炉甘石”是《纲目》。李时珍释其名曰:“炉火所重,其味甘,故名。”并谓:“炉甘石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石。产于金坑者,其色微黄,为上。产于银坑者,其色白,或带青,或带绿,或粉红。”所描述的形态、颜色、物理性质与现代的炉甘石一致,可以说正品炉甘石是菱锌矿或水锌矿。80年代中旬有人将市售炉甘石(广西产品)经发射光谱、红外光谱、晶体结构等手段分析鉴定研究,除文献记载的菱锌矿外,尚含水锌矿;两者同样煅烧,其产物均为氧化锌,因而认为两者可同等入药。《我国药典》自1963年版收载炉甘石始,后来历版均收载。
形态:菱锌矿属于三方晶系。单晶体呈菱面体或复三方偏三角面体,但极少见。通常呈钟乳状、土块状、多孔块状 体。白色、灰白色,微带浅绿、浅褐或褐黄颜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或树脂光泽或暗淡。解理面有时呈珍珠光泽。硬度4~4.5。密度纯净者为4.43g/cm3。
水锌矿属于单斜晶系。晶体呈细薄片状。常为钟乳状、肾状 体。光泽暗淡,土状或蜡状光泽。硬度2~2.5。密度3.5~3.8g/cm3。
产状:菱锌矿、水锌矿主要产于原生铅锌矿的氧化带,并为锌矿床氧化带的次生矿物。菱锌矿与水锌矿伴生。
产地 主产于广西、四川、湖南等地。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杂石和泥土。药材主产于广西、四川、湖南。
鉴别
性状:炉甘石主为块状或钟乳状 体。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粉白色、灰白色、淡土黄颜色或淡红色。表面凹凸不平,并具孔隙,似蜂窝状。土状光泽。不透明。体轻重不一(体重者为菱锌矿,轻者为水锌矿)。质硬而脆,易砸碎,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淡土黄颜色,有的黄、白相间似花纹状。有吸湿性。气无,味微涩。
显微 粉末:白色,呈针状、类方形或不规则形小颗粒,半透明;较大的团块边缘半透明,有时可见针状纹理。
理化:①取本品置闭口管烧之,体重者不生水(菱锌矿);体轻者生水(水锌矿)。 ②取炉甘石粗粉1g,加稀盐酸即泡沸。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发生白色沉淀。溶液滤过,滤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或杂有微量的蓝色沉淀。
加工炮制:炮制品炉甘石、煅炉甘石和制炉甘石。 ①炉甘石,拣去杂质,打碎。 ②锻炉甘石取净炉甘石,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烧至微红,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搅拌,倾出混悬液,将石渣晾干,再煅烧3~4次,之后将石渣去掉。併混悬液静置,倾去上层清水,将滤出的细粉,干燥研散。 ③制炉甘石 1)黄连汤制炉甘石,用黄连煎汤,过滤去渣,加入煅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煅炉甘石细粉100kg,用黄连12.5kg。 2)三黄汤制炉甘石,取黄芩、黄连、黄柏煎汤,过滤去渣,加入煅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净炉甘石100kg,用黄连、黄柏、黄芩各12.5kg。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菱锌矿ZnCO3化学成分理论值:含ZnO64.9%,CO235.1%,并含Fe、Co、Mn的碳酸盐及微量MgCO3、CaCO3等物质。水锌矿Zn5〔CO3〕2(OH)6化学成分理论值:含ZnO75.3%,CO213.6%,H2O11.1%[1]。《我国药典1990年版》含氧化锌(ZnO)不得少于40%[2]。炉甘石据化学全分析含ZnO67.36%,CO225.25%,SiO20.94%,Al2O30.40%,Fe2O30.27%,TiO20.01%,MnO0.02%,CaO1.39%,MgO3.55%,K2O0.10%,Na2O0.10%,H2O1.09%,As0.003%,S0.05%;尚含Pb、Cu、Ni、Cd、Co、V、W、As、Sb、Ba、Sn、Ag、Ge、B、Ti、Mn、Y、La、Zr、Be、等元素[3]。
参考文献[1] 矿物药.商务印书馆,1957:496,517。[2] 我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1990:195。[3] 我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56。
药理有一定抑菌作用。广用于皮肤科,作为中度的防腐、收敛、保护剂,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一般用5%~10%水混悬液(洗剂),亦有用油膏者。
参考文献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50。
药性性味:甘,平。 ①《本草品汇精要》:“甘,平。” ②《纲目》:“甘,温。” ③《中药大辞典》:“甘,温。”
归经:入肝、脾、肺经。 ①《纲目》:“阳明经。” ②《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效:明目去翳,收湿生肌。
主治:目生翳障,眼结膜炎,睑缘炎,多眵,多泪,溃疡久不收口,皮肤湿疹。 ①《本草品汇精要》:“主风热赤眼,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下部湿疮,调敷。” ②《纲目》:“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 ③《本经逢原》:“点眼皮湿烂及阴*湿肿。” ④《玉楸药解》:“医痔瘘下疳。” ⑤《现代实用中药》:“用于慢性溃疡、下腿溃疡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用法用量:外用:水飞点眼,研末撒或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御药院方》:“治目暴赤肿:炉甘石(火煅尿淬),风化硝等份,为末。新水化一粟点之。” ②《宣明方》:“治诸般翳膜:炉甘石、青矾、朴消等份,为末。每用0.4g,沸汤化开,温洗,日3次。” ③《卫生易简方》:“治目暗昏花:炉甘石(火煅童尿淬7次)、代赭石(火煅醋淬7次,黄丹(水飞)各120g为末。白沙蜜250g,以铜铛炼去白沫,更添清水1000~1200ml,熬沸下药,文武火熬至200ml,滴水不散,以夹纸滤入瓷器收之。频点目用。” ④《通妙邵直人方》:“治下疳阴疮:炉甘石(火煅醋淬)30g,孩儿茶9g,为末,麻油调敷,立愈。” ⑤《仁斋直指方》:“治阴汗湿痒:炉甘石一份,真蚌粉半份,研粉扑之。” ⑥《疮疡外用本草》:“治婴儿湿疹:煅炉甘石30g,轻粉3g。研匀,用煮熟鸡蛋黄炼油,调敷患处。” ⑦《新药处方》:“治湿疹、皮肤红肿、奇痒:炉甘石(制)20g,锌氧粉20g,石碳酸0.1g,甘油30ml,蒸馏水加至100ml,为皮肤炎名方。用毛笔蘸涂有效。” ⑧新中医 1974;(6):“治 皲裂:炉甘石、花蕊石、寒水石各10g。研极细末,加冰片少许,和匀,以菜油调敷患处,日2~3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智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炉甘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智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