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萱草根


药材名称:萱草根

名称出处:《嘉祐本草》

概况

异名:鹿葱(《嘉祐本草》),大萱草根(《中药志》)。

基源:为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萱草、黄花菜、小萱草的干燥根及根状茎。

原植物:萱草(药材名大萱草根)Hemerocallis fulva(L.)L.[H.lilioasphodelus L.β.fulvus L.;H.fulva(L.)L.var. culata Baroni]],又名忘萱草(《东北植物检索表》)。北黄花菜(药材名北黄花菜根)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H.altissi Stout),又名金针菜,柠蒙萱草(《我国植物志》)。小黄花菜(药材名小萱草根)Hemerocallis minor Mill.[H.flava var.minor(Mill.)M.Hotta]

历史:宋《嘉祐本草》始收载之,但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并有鹿葱的别名,并常把不同的花色种类都混成~种而言,《纲目》中云:“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其花有红、黄、紫三色,细实三角,内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泽,其根与麦门冬相似,最易繁衍。”按萱草应指红黄颜色有紫点花的一种,而非纯黄的。《中药大辞典》、《中草药手册》中所载的麝香萱,误定为Hemerocallis thunbergii Baker实为本种的异名。在古代本草中,黄花菜也属于萱草的一种,但其花色为纯黄故名黄花菜。《纲目》引晋代嵇含所著的《宜男花序》中云:“荆楚之土号为鹿葱,可以荐葅。尤可凭据。今东人采其花跗干而货之,名曰黄花菜。”恐即为此种。

形态:萱草为多年生草本,具短缩的根状茎和肉质肥厚的纺锤状块根。叶基生,排成2列,宽线形,长30~60cm,宽1.5~3.5cm。花葶圆柱形,高60~100cm;花序分歧,具6~12花;苞片小,披针形;花梗短;花被橙色或橙红色,无香气,花被管长2~3cm,裂片6,2轮,长6~9cm,内裂片宽3cm,中部有暗红色∧形斑纹。花盛开时,花被片反卷,早开晚谢。雄蕊6枚,伸出,上弯,比花被裂片短;花柱伸出,比雄蕊长。蒴果长圆形。花期6~8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57页.图448)

生境与分布:野生于1300~3500m的草甸、湿草地上。我国各地常见栽培。

北黄花菜与萱草的区别为:植株一般较高大;根近肉质,中下部常有纺锤状膨大。叶7~20枚,长50~130cm,宽0.6~2.5cm。花葶长短不一,一般稍长于叶,基部三棱形,上部多少圆柱形,有分枝;苞片披针形,下面的长可达3~10cm,自下向上渐短,宽3~6mm;花多朵,最多可达100朵以上;花被淡黄颜色,有时在蕾时顶端带黑紫色;花被管长3~5cm,花被裂片长(6~)7~12cm,内3片宽2~3cm。蒴果钝三棱状椭圆形,长3~5cm。种子约20多个,黑色,有棱,从开花到种子成熟约需40~60天。

余项参见“黄花菜”条。

小黄花菜与以上两种的区别为:根一般为绳索状,粗1.5~3(~4)mrn,密生于缩短的根状茎上。叶长20~60cm,宽3~14mm。花葶稍短于叶或近等长,顶端具1~2花,具3花的少;花梗很短,苞片近披针形,长8~25mm,宽3~5mm;花被淡黄颜色;花被管通常长1~2.5cm,极少能近3cm;花被裂片长4.5~6cm,内3片宽1.5~2.3cm。蒴果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2.5cm,宽1.2~2cm。花期6~8月,果期7~9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59页.图450) 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草地、山坡或林下。分布于我国东北、山西、山东、陕西和甘肃东部。朝鲜和原苏联也有。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气候。能耐寒、耐旱,对土壤选择不严,但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轻粘壤土为好。用分株繁殖,春、秋两季均可进行。将老株丛挖出,掰分成5~6小株丛,然后按行株距各50cm开穴,穴深约30cm,每穴栽1丛。栽后,覆土压实,并浇定根水1次。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而进行肥水管理,经3~5年后必须重行分株,以防植株衰弱而影响生长。亦可采收种子后播种,次春发芽。栽后注意中耕除草,每年用粪肥追施2~3次。冬季应割除枯株,用堆肥和细土覆盖,以利越冬及次年萌芽生长。虫害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7~9月花后挖取根及根状茎,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大萱草根为萱草的根及根状茎,主产于湖南、福建、江西、浙江。

小萱草根为小黄花菜的根及根状茎,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也产。

黄花菜根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也产。

鉴别

性状:大萱草根状茎短圆柱形,长1~1.5cm,直径约1cm,有的顶端留有叶残基。根簇生,多数已折断,根长5~15cm,上部直径3~4mm,中下部膨大成纺锤形块根,直径0.5~1cm;表面灰黄颜色或淡灰棕色,多干瘪皱缩。有多数纵皱及少数横纹。体轻质松软,稍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暗棕色,有多数放射状裂隙。气微香,味稍甜。

小萱草根状茎较短,根较细而多,长5~15cm,直径2~3mm,末端尖细;表面灰棕色或灰黄棕色,具细密横纹,偶见末端膨大成纺锤状小块根。具韧性,难折曲,切断面灰白色。

黄花菜根状茎类圆柱形,长1~4cm,直径1~1.5cm,根多数,长5~30cm,直径3~4mm,有的根中下部稍膨大成棍状或略呈纺锤状。

均以根条粗大、质充实饱满、无残茎及杂质者为佳。

显微 大萱草根横切面:外皮层细胞3~5列,呈多角形,细胞壁增厚。皮层宽广,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有多数径向排列的裂隙。内皮层细胞扁小,凯氏点明显。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为30个左右,相间排列,木质部束的原生导管直径小,后生导管直径大,髓较大。皮层及髓部薄壁组织中散布有稀少的草酸钙针晶束。(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16页.图451)

理化:取样品粉末2g,加95%乙醇20ml,回流提取1小时,滤液浓缩至5ml,点于硅胶G板上,以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为对照,以氯仿-丙酮-环己烷(3∶3·4)为展开剂,展距13.5cm,在紫外灯下检视,对照品及样品相应位置均显橙黄颜色荧光斑点,喷5%氢氧化钠后,对照品及样品相应位置均显红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562页.图452、453)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黄花菜根中含有多种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酚(Chrysophanol)、钝叶决明素(Obtusifolin)、2-甲氧钝叶决明素(2-Methoxyobtusifolin),还含萱草素(萱草根素,Hemerocallin)以及毒性物质如毒素甲、毒素乙等。最近还从根部分到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和一个新的蒽醌成分,命名为黄花蒽醌(Hemerocal)。小黄花菜根含天门冬素(Asparagine)、蒽醌、甾体、酚类、氨基酸及糖类等。最近从根中分得大黄酚,小萱草素(小萱草根素,Mihemerocallin)、萱草素、大黄酸、廿七烷、萱草酮(Hermerocallone)、β-谷甾醇、γ-谷甾醇,根部色素包含大黄根酚,大黄酸和1,8-二羟-2-乙酰3-甲基萘[1]。

附 麝香萱(Hemerocallis thinbergii)的根和根茎含大黄酚、大黄酸(Rhein)、美决明子素、2-甲氧钝叶决明素,又含萱草素、天门冬素、秋水仙碱。大花萱草根含γ-羟基谷氨酸、天门冬素(Asparagine),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琥珀酸、乳酸、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葡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苯甲酸乙酯[2]。北黄花菜(H.flava)中除分得萱草酮外,还分得1种化合物即干花酚(Stypandrol)(1),物理常数和光谱数据与萱草素(Hemerocallin)(2)相一致,并确认为同一化合物,将原萱草素的结构式(2)修正为(1)式,由此干花酚的来源植物覆瓦干花(Stypandra imbricata)和外卷山菅(Dianella revoluta)亦为萱草素的来源植物[3]。

萱草氯仿提取液得大黄酚,甲基大黄酸,1,8-二羟基-3-甲氧基蒽醌[4]。

重瓣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var.kwanso)地上部得到三个新生物碱黄萱草宁A,B,C(Fulvanine A,B,C)(3)及氧羽省沽油宁(Oxypinnatanine)[5]。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30~532。[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7。[3] Phytochemistry 1989;28(7):1825。[4] CA 1991;114:203481c。[5] Chem Pharm Bull 1990;38(11):3187。

药理

①抗血吸虫 萱草根粉(混悬剂)0.25~0.49g/kgig,连续1~2wk,时感染血吸虫小鼠的防治作用均不显著,仅使成虫呈可逆性的虫体萎缩和生殖器官退化[1]。 ②抗结核菌作用 萱草根中提取的一种溶于乙醚、具耐热性成分有抗结核菌作用,抑菌浓度在1·160,000~1∶640,000之间[2]。

毒性:萱草根粉(混悬剂)ig对小鼠的LD50为3.3g/kg[1]。萱草的毒性主要集中于根部,ig,根(粉混悬剂)的LD50为4.1g/kg,萱草全生药(粉混悬剂)的LD50为5.75g/kg[3]。萱草根对小鼠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脊髓白质部和视神经纤维索普遍软化和髓鞘脱失,肝、肾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浊肿,肺部有瘀血或斑状出血[1]。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62;9(4):218。[2] 我国防痨杂志 1965;6(1):37。[3] 药学学报 1962;9(4):208。

药性

性味:甘、凉。 ①《本草图经》:“味甘。” ②《本草拾遗》:“凉。” ③《新华本草纲要》:“甘,凉。有小毒。”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平。”

归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心、脾。”

功效:利尿消肿,凉血止痛。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淋浊,带下,黄疸,衄血,崩漏,便血,乳痈。 ①《本草拾遗》:“治沙淋,下水气,主酒疸黄颜色通身者,捣绞汁服。” ②《本草衍义》:“研汁一盏,生姜汁半盏相和,时时细呷,治大热衄血。” ③《本草正》:“治带虫。” ④《本草蒙筌》:“咀和酒煎,为破脑伤风要药。” ⑤《本草从新》:“小便不通,煎水频饮甚良;遍身水肿亦效。” ⑥《天宝本草》:“治膀胱疝气,气火瘰疬。” ⑦《分类草药性》:“滋阴补神气,通女子血气,消肿,治小儿咳嗽。”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腮腺炎,黄疸,膀胱炎,尿血,小便不利,乳汁缺乏,月经不调,衄血,便血,外用治乳腺炎。” ⑨《滇南本草》:“治乳结红肿硬痛,乳汁不通,乳痈,乳岩,攻痈疮。滇中产者,其性补阴血,止腰疼,治崩漏,止大肠下血。” ⑩《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妇女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月经来时腰酸腹痛,又可健胃补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捣汁。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苏医《中草药手册》:“干萱草根用量一般不宜超过30g,过量有可能损害视力。”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圣济总录》:“治大便下血:萱草根和生姜,油炒,酒冲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流行性腮腺炎:萱草根60g,冰糖适量炖服。”

单方应用:①《圣惠方》:“治通身水肿:鹿葱根叶,晒干为末,每服6g,食前米饮服。”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乳痈肿痛:萱草根鲜品捣烂,外用作罨包剂。”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黄疸,膀胱炎、尿血、小便不利,乳汁缺乏,月经不调,衄血,便血:萱草根6~12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黄宫绣《本草求真》:“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止烦,开胸宽膈,令人心中气和,无有忧郁。但气味清淡,服之功未即臻,不似气猛烈药,一入口而即见其有效也。”

参考文章萱草根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景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萱草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景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119.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