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鸭脚木叶


药材名称:鸭脚木叶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

异名:西加皮(《陆川本草》),七叶莲、小叶鸭脚木(《云南药用植物名录》),鸭达木(《台湾药用植物志》,伞托树、五指通(《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鹅掌柴的叶。鹅掌柴属全世界约200种;我国有37种,19种入药。

原植物: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Lour.)Harms,又名鸭母树(《种子植物名称》)。

形态:乔木或灌木,高2~15m。小枝粗壮,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毛渐脱落。掌状复叶,具小叶6~9(~11)枚,叶柄长15~30cm;小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狭窄或呈楔形,长9~17cm,宽3~5cm,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毛渐脱落,仅沿中脉或脉腋间仍有毛,边缘全缘,但在幼树时常有锯齿或羽状分裂;小叶柄长1.5~5cm,中央的较长,侧生者柄较短,有时有星状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长20~30。m,主轴和分枝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有呈总状排列的伞形花序几个至十几个,间或有单生花1~2;伞形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纤细,长1~2cm,有星状短柔毛;小总苞片小,宿存;花白色;萼长约2.5mm;花瓣5~6,开放时反曲,雄蕊5~6,比花瓣略长;子房5~7室,稀9~10室,花柱合生成粗短的柱状;花盘平坦。果实球形,黑色,直径约5mm,有不明显的棱;宿存花柱很粗短,长约1mm。花期11~12月,果期12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3789页.3790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2100m的向阳山坡或常绿阔叶林下。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及 东南部。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叶。

化学性质

含有三萜类化合物,3α-羟基羽扇豆-20(29)烯-23,28-二羧酸[3α-Hydroxylup-20(29)-ene-23,28-dioic acid][1]、3α,11α-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3,28-二羧酸[3α,11α-Dihydroxylup-20(29)-ene-23,28-dioicacid][2]。三萜甙类化合物[3]:3α-Hydroxylup-20(29)-ene-23,28-dioicacid-28-O-α-L-rhamn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和3-表桦木酸-3-O-β-D-吡喃葡萄糖甙,以及3-Epi-betulinic acid-3-O-sulfate-28-O-[α-L-rhamn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4]。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2;21(6):1385。[2] Phyto chemistry 1984;23(8):1695。[3] Chem Pharm Bull 1989;37(10):2727。[4] Phytochemistry 1991;30(8):2717。

药性

性味:①《岭南采药录》:“涩,平。” ②《陆川本草》:“辛,微温。”

功效:止痛,接骨,止血,消肿。

主治:风湿骨痛,跌打肿痛,骨折,刀伤,烫伤。 《陆川本草》:“驳骨,止血,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伤积肿痛,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为丸。外用:捣汁涂或酒炒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广西中草药》:“治跌打肿痛:鸭脚木叶1500g,扫把枝叶500g,晒干研末。米汤调为丸,每丸3g,酒化内服或外涂。每日服3次,每次3丸。”

单方应用:《广西中草药》:“治烧伤:鲜鸭脚木叶适量,捣烂取汁,涂患处。另取鸭脚木叶60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年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鸭脚木叶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年;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106.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