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柳枝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本草求原》),河柳(江苏),水柳(浙江),垂丝柳(四川),清明柳(云南)。
基源: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的枝条。柳属全世界约520种;我国有257种、122变种、33变型,药用的有10种。
原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L.
历史:原名柳,其子又名柳絮,以柳华一名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证类本草》列木部下品,《纲目》收载于木部,乔木类,始有垂柳一名。
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2~18m,树冠开展而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9~16cm,宽5~15m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楔形,有时歪斜,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无毛,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边缘有齿牙。花序轴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 2cm,苞片椭圆形,外面无毛,边缘有睫毛;雄蕊2,离生,基部有长柔毛,有2腺体;雌花序长达5cm,有梗,苞片狭椭圆形,腹面有1腺体;子房椭圆形,无毛,花柱短,柱头2~4裂。蒴果长3~4mm,带黄褐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62页.图724)
生境与分布:生于水边湿地、路旁。分布于我国各地区,多栽培。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根皮。
化学性质木质部含水杨甙。茎皮、树枝含水杨甙0.12%~4%。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
药理本品所含的水杨甙口服后在体内水解,氧化变成水杨醇、水杨酸等。因此有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但这种转变不稳定,因此治疗价值低于水杨酸。水杨甙4%~10%的溶液有局部麻醉作用,还有苦味健胃作用。绵羊口内注入水杨甙能明显增加唾液分泌和咀嚼运动而起助消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08。
药性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苦,寒。” ②《滇南本草图说》:“苦,辛。”
归经:肝、胃经。 《得配本草》:“足阳明、厥阴经。”
功效:祛风止痛,利尿消肿。
主治:传染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淋病,白浊,带下,尿闭,痈肿,疔疮,齿龋,龈肿、丹毒。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柳枝汤(《太平圣惠方》)治齿龈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各60g。切细,每用15g,水煎去渣,加盐少许,热含冷吐。 ②柳枝汤(《太平圣惠方》)治齿根出露,摇动疼痛:柳枝60g,地骨皮、细辛、防风、杏仁、蔓荆子各30g,盐15g,生地黄30g。研粗末,每用30g,水、酒各半煎,去渣,热含于患处,冷即吐之。 ③桃柳汤浴方(《太平圣惠方》)治热病一日,身体壮热,头痛,骨肉酸楚,背脊强,口鼻手足微冷,小便黄赤:桃枝并叶、柳枝并叶各2.5kg(切细)。水煎带热于避风处淋浴,浴后于密室中,刺头及眼后两边、舌下、血断,以盐末涂针处。便吃葛豉粥。 ④地黄汤(《太平圣惠方》)治齿龈出血:生地黄120g,柳枝15g,黑豆30g。先炒后2味以酒沃之,即下地黄煎五六沸去渣,热含冷吐,以差为度。 ⑤朱矾丸(《颅囟经》)治小儿疳痢:朱砂、阿魏各半个石莲子大,蝙蝠血2~3滴,蟾酥少许。为细末,先以桃、柳枝煎汤浴儿,再用唾液调药,如绿豆大填脐中。 ⑥垂柳汤浴方(《太平圣惠方》)治皮肤风热,生疮,或痒痛:倒垂柳1kg,杏仁90g,生白矾60g。水煎洗浴。 ⑦垂柳枝点眼方(《太平圣惠方》)治风赤眼:垂柳枝、桑枝、桃枝、枸杞各长6.5cm7茎,竹叶49片,黄连、决明子各15g,马牙硝0.3g,龙脑1.5g。前7味用水煎,绢滤净,入后2药,搅匀煎稠,每用小豆许点眼中,1日3~5次。 ⑧垂柳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漆疮痒痛:垂柳枝150g,苦参60g,黄芩30g。为粗末,水煎去渣,加墨汁10cm,熬成膏,候冷,每用少许涂疮上。 ⑨《中医临床验方集》:“治骨髓炎:柳树枝80g,榆树枝80g,槐树枝90g,桑树枝90g,桃树枝100g,柏树枝80g,松树枝40g,乳香10g,没药10g,香油120ml,樟丹60g。将香油煮沸,放入各种树枝,炸焦,用铜丝罗过滤,把渣和树枝取出。再放入乳香、没药粉,熬至滴水成珠状,然后搅入樟丹,凉后成膏。将膏药加温贴患处,隔2~3日换1次,直至病愈为止。” ⑩浙江中医杂志 1991;(1):“治疗痤疮:干柳枝30g,荆芥、蝉衣、薄荷、淡竹叶各8g,炒牛蒡子、玄参、麦冬各10g,知母、干葛各15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应用:①《肘后方》:“治小便淋浊不消:柳枝60g,甘草9g。煎汤饮之。” ②《济急方》:“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60g,煎汤服之。” ③《纲目拾遗》:“治尿梗:枯柳(枝)60g。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 ④《外台秘要》:“治黄疸:柳枝90g。以水1200ml,煮取浓汁,搦300ml,一服令尽。” ⑤《独行方》:“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 ⑥《摘元方》:“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 ⑦《姚僧坦集验方》:“治阴卒肿痛:柳枝1m长20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 ⑧《外台秘要》:“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 ⑨《古今录验方》:“治牙齿风龋:柳枝(锉)30g,大豆30g。合炒,豆炮尽,于瓷器盛之,清酒600ml渍之,经3日,含之频吐。” ⑩《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治急慢性肝炎:3cm以内嫩柳枝60g,加水1000ml,煎至200ml,每日1付,分2次服。” ⑾浙江省科技简报(医药卫生部分) 1973;(4):“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ml含鲜生药180g;服后有胃肠者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ml30g)。每次50ml,日服3次,2个月为1疗程。” ⑿衡水科技(河北省) 1972;(9):“治疗慢性气管炎:柳枝120g。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 ⒀中草药通讯 1972;(5):“治疗传染性肝炎:用带叶的柳树枝60g(干品30g),加水500ml,煎至300ml两次分服。带叶鲜嫩柳枝60g或杨、柳树枝各60g(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有预防作用。” ⒁湖北科技,医药部分 1972;(8):“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5kg,制成注射液1200ml,每日肌注4ml(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750g,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ml,每日肌注2次,每次3ml(小儿减半)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⒂全国烧伤防治研究学习班《中草药验方汇编》 1970:“治疗烧烫伤: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
参考文章销售野生红柳枝做成的烤肉扦子是否免缴增值税?财务税务销售用砍伐的野生红柳枝做成的烤肉扦子,是否免缴增值税?财务税务带“柳枝”的诗句大全(93句)文学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文山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柳枝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文山;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