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野升麻
名称出处:浙江临安
概况基源: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单穗升麻的根状茎。
原植物:单穗升麻Cimicifuga x Wormsk.
形态:根状茎粗壮,横走,外皮带黑色。茎单一,高1~1.5m,无毛。下部茎生叶有长柄,宽披针形,长4.5~8.5cm,宽2~5.5cm,常3深裂或浅裂,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狭斜卵形,背面沿脉疏生白色长柔毛;叶柄长达26cm;茎上部叶较小,一至二回羽状三出。总状花序长达35cm;苞片钻形,花梗长5~8mm,和轴均密被灰色腺毛及柔毛;萼片宽椭圆形,长约4mm;退化雄蕊椭圆形,顶端膜质,2浅裂;花丝狭线形,中央有1脉,心皮2~7枚,密被灰色短绒毛,具柄。蓇葖长7~9mm,宽4~5mm,下面具长达5mm的柄;种子4~8粒,椭圆形,长约3.5mm,四周被膜质翼状鳞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27卷.98页.图版20∶5~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2300m间的山地草坪,潮湿的灌丛、草丛或草甸的草墩中。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四川。原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和远东地区以及蒙古、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9~10月采挖根茎,去净茎叶及须根,晒干。药材产于浙江、四川、黑龙江、吉林。本品在四川、黑龙江、吉林等地区作升麻使用。
鉴别:干燥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稍弯曲,长约20cm,直径5~10crn。表面棕黑色至黑色,有横向纹理,上方残留多个大形的茎基残痕,下方及两侧有多数点状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横断面可见形成层,呈棕黑色,皮部有浅黑色纵走条纹,有的木部朽蚀成空洞,皮部有菱形纹理。气微,味辛、微苦。
化学性质含凱洛醇(Khellol)、阿米醇(Amminol)、升麻萜醇(Cimicifugenol)、北升麻醇、异北升麻醇、去氢北升麻醇、升麻素(Cimifugin)、阿魏酸[1]、异阿魏酸、咖啡酸[2]、咖啡酸二甲醚、升麻甙(Cimicifugoside)(1)、甲基升麻甙、乙酰基升麻环氧烯醇甙(Acetyl-cimifugoside)、升麻环氧醇甙(Cimigenoside)、25-O-甲升麻环氧醇甙、25-O-乙酰升麻环氧醇甙[3],木栓酮(Friedelin)、β-谷甾醇、胡萝卜甙,25-O-甲基升麻醇(25-O-Methylcimigenol)、升麻醇(Cimigenol)和升麻醇木糖甙(Cimigenyl xyloside)[4]。
参考文献[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7。[2] CA 1977;87:193971v。[3]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31。[4] Chem Pharm Bull 1977;25(12):3182。
药性性味:《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味甘、辛、微苦,性微寒。”
功效:散风,解毒,升阳,透疹。
主治:①《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时气疫疠,阳明头痛,喉痛,斑疹,风热疮疡,久泄脱肛,女子崩带,小儿麻疹。” ②《新华本草纲要》:“民间治伤风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感冒:单穗升麻根状茎6g,紫苏、芫荽、高粱泡根各9g,水煎服。”
单方应用:《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久泻脱肛,女子崩带,小儿麻疹:单穗升麻2.5~6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承福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野升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承福;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