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石筋草


药材名称:石筋草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到老嫩(《贵州中草药名录》),三线草、拔毒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荨麻利冷水花属植物石筋草的全草。

原植物:石筋草Pilea plataniflora C.H.Wnght(Pilea taitoensis Hayata),又名全缘冷水花(《海南植物志》),西南冷水花(《我国高等植物图鉴》),歪叶冷水麻、恒春冷水麻(《台湾植物志》)。

历史:本品首见于《植物名实图考》,云:“石筋草,生滇南山石间。丛生易繁,紫绿圆茎,叶似乌药叶,淡绿深纹,劲脆有光。叶间抽细紫茎,开青白花,碎如黍米,微带紫色。”《滇南本草》也有收载。经考正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50cm,多汁液,无毛。茎基匍匐,节上生根。叶对生;叶柄红色,长1~6cm,每对叶柄近等长或不等长;托叶三角形,长不过4mm,纸质,生于叶腋内,宿存;叶片肉质,卵形或狭卵形,长2.5~10cm,宽2~4cm,通常下部的为小,向上渐大,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微缺或宽楔形,略偏斜,全缘,两面无毛,上面钟乳体线状,下面钟乳体短线状;基出脉3条,侧脉弧形达叶顶端。花雌雄同株;聚伞花序具细梗,腋生,长于叶柄,有长约2.5cm总花梗;雄花花被片4,狭倒卵形,长1~2mm,背面有1条脉纹,顶端有短角,雄蕊4枚,与花被片对生;雄花花被片3,三角形,不等大,柱头画笔头状。瘦果卵形,扁压,长约0.8mm,表面有疣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6~7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10页.图101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1200m的山坡林下或岩灰岩壁上。分布于我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湖北、海南、广西。越南亦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辛、酸,微温。 《全国中草药汇编》:“辛、酸,温。”

功效:祛风除湿,活络消肿。

主治:①《滇南本草》:“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麻木。舒筋活络药酒方中用之。”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风寒湿痹,筋骨疼痛,手足麻木,肾炎水肿,尿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吉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筋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吉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74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