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巴茅果


药材名称:巴茅果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

异名:牛草果(《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禾本科芒属植物五节芒根茎部叶鞘内的虫瘿。芒属全世界有20余种,我国约有8种。

原植物: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ill.)Warb ex Schuterb.(Saccharum floridulum Labill)

形态:多年生草本,有地下根状茎。秆高2~4m,节下常有白粉。叶片线形,长25~60cm,宽15~30mm,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宽大而稠密,长30~50cm,主轴显著延伸几达花序先端或至少长达花序的2/3以上;分枝细弱,每节具1短柄和1长柄小穗;小穗卵状披针形,长3~35mm,具1不显著膝曲的芒;芒长(5)7~11mm。花果期5~11月(图见《我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749页.图691)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山坡草地、河岸边。华东及广东、广西、贵州常有分布东亚至玻里尼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虫瘿全年可采。

药性

性味:辛,温。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温。”

功效:透疹,理气,除瘀,调经。

主治:月经不调,小儿疹出不透,小儿疝气。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小儿疹出不透,小儿疝气,月经不调,胃寒作痛,筋骨扭伤,淋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泡酒,15~3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贵州民间药物》:“治月经不调:巴茅果15~30g,泡酒250g。每次服15g。”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小儿疹出不透:巴茅果3个,水煎服。” ③《贵州民间药物》:“治小儿疝气:巴茅果3个,茴香根15g,香附米3个。蒸甜酒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毅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巴茅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毅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73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