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头翁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野丈人(《本经》)。
基源:为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白头翁属全世界约43种;我国约10种,其中6种药用。
原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Anemone chinensis Bge.),又名毛姑朵花(东北),老公花(山东),头痛棵(河南),羊胡子花(陕西),大碗花、老冠花、将军草(江苏)为正品白头翁。另外兴安白头翁Pulsatilla dahurica(Fisch.ex DC)Spreng.(Anemone dahurica Fisch.ex DC.),又名姑朵花(东北),白头翁(通称)。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cernua(Thunb.)Bercht.et Optz.(Anemone cernua Thunb.;Pulsatilla koreana Nakai ex Mori),又名姑朵花(东北),白头翁(通称)。细叶白头翁Pulsatilla turczaninovii Kryl.et Serg.,又名白头翁(内蒙古)。蒙古白头翁Pulsatilla ambigua Yurcz.ex Pritz.,又名白头翁、北白头翁(《中药志》),高山白头翁(《新疆中草药》)。钟萼白头翁Pulsatilla campanella Fish.ex Regel et Tiling,又名白头翁(新疆),在部分地区分别以根作白头翁应用。
历史:白头翁之名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自古用作治痢要药。《伤寒论》已有“热痢下重者白头翁主之”的记述。《唐本草》中所述:“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如鸡子,白毛寸许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翁”即系本品正品。此外,本草记述的白头翁尚有其它多种来源,这与目前市场上白头翁药材来源较复杂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50cm,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主根粗壮,圆锥形,有时扭曲,外皮黄褐色。基生叶4~5,通常在开花时才生出,有长柄;叶片宽卵形,3全裂,顶生小裂片具短柄;广倒卵形,基部楔形,3深裂,裂片顶端具2~3圆齿;侧生小叶片无柄或近无柄;表面无毛,背面有长柔毛;花茎1~2,高10cm以上,花后伸长,密被长柔毛;总苞由3小苞片组成,基部愈合抱茎,小苞片常3深裂;花单一,钟形,直径3~4cm;萼片6,排成二轮;花瓣状,紫色,卵状长圆形,长3~5cm,宽1~1.5cm,外面密被长柔毛;雄蕊长约为萼片之半。聚合果直径9~12cm,瘦果纺锤形,扁,长3.5~4mm,有长柔毛,顶端有细长的羽毛状宿存花柱,长3.5~6cm。花期3~5月,果期5~6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彩图31)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野、山坡及田野间,喜生向阳处。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及湖北北部和四川。朝鲜和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兴安白头翁与白头翁的主要区别在于:本种植株高25~40cm。叶的边缘有毛,叶的中裂片3全裂,叶的末回裂片宽在2mm以上;萼片蓝紫色;宿存花柱长2.5~3cm,上部有贴伏的短毛。(图见《中药志》.第1册.388页.图301-2)分布于黑龙江及吉林东部。朝鲜、原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也有分布。
朝鲜白头翁与白头翁的主要区别在于:萼片紫红色。(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88页.图301-3)分布于吉林东部,辽宁南部。朝鲜、日本、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细叶白头翁与白头翁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高15~25cm;叶为三回羽状复叶,羽片3~4对;总苞筒长5~6mm;萼片蓝色;宿存花柱长约3cm,有近开展的长柔毛。(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88页.图301-1)分布于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宁夏。蒙古、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
蒙古白头翁与白头翁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高6~22cm;叶为二回羽状复叶,羽片3对;花近直立;萼片紫色,长圆状卵形,长2.2~2.8cm,顶端不向外反曲。(图见《我国植物志》.第28卷.64页.图版19∶3-5)分布于黑龙江西部、内蒙古、甘肃北部、青海北部、新疆。蒙古和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
钟萼白头翁与白头翁的主要区别在于:叶为二回羽状复叶,羽片3对;花稍下垂;萼片紫褐色,椭圆状卵形,长1.4~1.9cm,顶端向外弯曲。(图见《我国植物志》.第28卷.66页.图版196)生于海拔1900~2600m间的山地草坡。分布于新疆西部。蒙古北部、原苏联中部地区也有分布。
此外江西等地有用蔷薇科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的根或带根全草,福建等地有用蔷薇科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ge.的块根或带根全草,四川一些地区有用毛茛科植物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 Lemoine和菊科植物山秋Anaphalis rgaritacea(L)Benth.et Hook.f.等的根或全草,陕西宝鸡等一些地区有用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及毛茛科植物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和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Maxim.)Péi的根,云南用菊科植物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的根或全草作“白头翁”用。以上种类药材一般自产自销。
生药栽培:宜温和干燥的环境,能耐寒、耐旱,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按行距15cm开浅沟条播,将种子拌入草木灰或细土后均匀播下,覆以薄土,稍加镇压,盖上稻草,浇水。出苗后揭草,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按株距12~15cm定苗。每年夏、秋季各追肥1次。当植株现蕾时需及时摘除,以利根部发育。
采集:春、秋季采挖,除去叶及残留的花茎和须根,保留根头白绒毛,去净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河南、安徽。
鉴别
性状:根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有支根或支根痕,皮部易脱落,露出黄颜色的木部,有网状裂纹或裂隙;根头部稍膨大,密生白色毛茸,顶端残留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颜色;气微,味微苦涩。以根粗长、质坚实、外表灰黄颜色、头部有白毛者为佳。
显微 根(中部直径约7mm)横切面:表皮、皮层、内皮层通常已脱落。韧皮部宽广,外侧细胞棕色,壁木栓化;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直径15~35μm,壁较厚,有的根无纤维。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呈圆多角形,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直径25~85μm;木纤维直径至42μm,壁稍厚,非木化。较粗的根的中央常为薄壁细胞。(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99)
粉末:灰黄白色,气微,味微苦涩。 ①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大多存在于薄壁组织间,淡黄颜色。呈梭形,末端斜尖或钝圆,也有较平截或微呈分枝状,长100~390μm,直径16~42μm,壁厚6~13μm,少数较薄,木化,有的层纹致密,孔沟明显。 ②非腺毛系根头残存的叶柄基或幼叶的毛茸,无色或棕黄颜色。单细胞,细长,较平直,大多碎断,直径13~33μm,壁厚2~14μm。木化,少数非木化,有的表面可见螺状或双螺状纹理,近基部壁有的一边甚厚而另边较薄,也有壁极厚胞腔不明显,末端稍膨大或拐曲。 ③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也有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72μm,导管分子长短不一,有的端壁狭尖作尾状,穿孔板位于侧壁。 ④后生皮层细胞少数,微黄颜色或金黄颜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壁非木化。 ⑤淀粉粒少数。单粒类圆形,直径3~22μm,脐点及层纹均不明显;复粒少数,由2~4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7)
理化:取样品粉末0.1g,加70%乙醇5ml,振摇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水(7∶3∶1)下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后,用10%硫酸液喷雾,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
加工炮制:①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②制炭 取白头翁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少量凉水,灭尽火星,取出,晾过夜。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白头翁全草含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1],根含三萜皂甙约9%。其皂甙为白头翁皂甙I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3β,23-二羟基-Δ20(29)-羽扇豆烯-28-酸[2];白头翁皂甙B4为3(S),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α)-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0-[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白头翁皂甙A3为3(S),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的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甙[3];白头翁皂甙Ⅲ为3β,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3-O-α-L-吡喃阿拉伯糖甙[4]。三萜酸除3β,-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1),即23-羟基白桦酸外,尚有3-羰基-23-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2)[3,4]。
朝鲜白头翁根含有3-0-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基长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28-O-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甙及3-0-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长春藤皂甙元-28-0-2-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甙[5]。朝鲜白头翁还含有豆甾醇、β-谷甾醇、长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及少量乙酰齐墩果酸[6],还含有长春藤皂甙元-3-0-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甙及长春藤皂甙元-3-0-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α-L-阿拉伯吡喃糖甙[5]。
参考文献[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265。[2] 我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0;21(5):264。[3] 化学学报 1990;48:501。[4] Chin Chem Lett 1991;2(5):375。[5] Chem Pharm Bull 1978;26(6):1666。[6] 药学杂志(日) 1968;88:1078。
药理①抗菌作用 白头翁鲜汁[1]、煎剂[2]、乙醇提取物[3]等在体外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金黄颜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为敏感,对痢疾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等也有显著抑制作用[1~4]。以本品配伍黄连、黄柏、秦皮而成之白头翁汤为传统治痢名方,体外抑菌试验表明白头翁汤[5~10]及其组成的四药对志贺氏、施氏、福氏及宋内氏等痢疾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各组成药间未见有协同或拮抗效果[5,8]。白头翁汤去黄连后仍有一定抑菌作用[7]。另有研究表明白头翁汤四药中抗菌作用以黄连、秦皮为强,黄柏次之,而白头翁弱[11]。白头翁的抗菌有效成分为原白头翁素及白头翁素(Anemonin),二者均具强烈的抗菌作用,原白头翁素的MIC对大肠杆菌为1.2~3×10-5,金黄颜色葡萄球菌为1.67×10-5、志贺氏痢疾杆菌为1.67×10-6、结核杆菌为2.5×10-6,其它一些细菌者在1.67~2.5×10-5之间。白头翁素对白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等的MIC在8×10-5~2×10-6之间[12~24]。白头翁素的抗菌活性还与链霉素有协同作用[15]。 ②抗阿米巴原虫作用 曾报告白头翁煎剂及其皂甙于体外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白头翁煎剂于1∶60,皂甙于1500时才能减少阿米巴原虫的繁殖,培养液中已出现有圆缩的囊前型。而煎剂于1.40,皂甙于1200浓度时能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感染大白鼠的治疗实验表明,每日给煎剂1g(生药)/kg或皂甙1g/kg,连续6d均能抑制大白鼠体内阿米巴的生长,而剂量降为0.3g/kg时作用即不明显[16,17]。 ③对其它病原体的抑制作用 白头翁对 滴虫有明显杀灭作用,曾报告市售7个品种来源的白头翁在体外抗滴虫试验中,仅毛茛科正品白头翁有效,60%乙醇浸膏或水液于5%浓度时5min即可杀灭滴虫,流浸膏对 粘膜 性很大,但以丙酮、乙醚相继提取所得部分 性小,对滴虫仍然有效[18,19]。另报告白头翁粉杀滴虫的MIC为2mg/ml[18]。白头翁及白头翁汤对一些皮肤真菌[12,14]、酵母菌、锥虫、白色念珠菌[12,14]等也有抑制作用。白头翁素也有强烈的杀真菌作用[22]。此外,还曾报告白头翁还对小白鼠流感病毒感染有轻度抑制作用,其水浸液能延长感染流感病毒PR8株小鼠的存活时间,肺部损伤也有所减轻[23]。 ④其它作用 曾报告白头翁乙醇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作用[24]。原白头翁素于豚鼠离体支气管、回肠标本及整体试验中均有抗组胺作用[22]。此外,白头翁尚能抑制植物种子发芽[25],其所含皂甙A3有一定抑癌作用,于100μg/rnl时对P388的抑制率为53.7%[26]。
毒性:白头翁煎剂及白头翁皂甙毒性都很低,后者溶血指数仅1∶666[16]。
参考文献[1] 药学通报 1960;8(2):57。[2] 药学通报 1959;7(10):522。[3] 植物学报 1953;2(2):312。[4] CA 1949;42:3908e。[5]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论文集 1961;(2):7。[6] 福建中医药 1960;(7):38。[7] 广东中医 1959;4(10):431。[8] 哈尔滨中医 1965;8(3):34。[9] 中药通报 1957;3(1):17。[10]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59;(1):115。[11] 四川中医 1986;(8):封3。[12] Medicinal Chemistry.Academic press,1951;1:228。[13] CA 1944;38:3417b。[14] J Biol Chem 1946;162:65。[15] CA 1948;42:4228a。[16]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58;(1):1。[17] 中华医学杂志 1957;(8):627。[18]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58;(4):331。[19] 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4):315。[20]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21] 中华医学杂志 1962;(12):781。[22] CA 1981;94:127203q。[23] 科学通报 1958;(3):90。[24] CA 1937;31:43994 [25] CA 1957;51:6928b。[26] 化学学报 1990;48(5):501。
药性性味:苦,寒。 ①《本经》:“苦,温。” ②《别录》:“有毒”。 ③《药性论》:“甘、苦。有小毒。” ④《本草分经》:“苦,寒。” ⑤《药性诗歌》:“苦,温。有小毒。”
归经:大肠、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经血分。” ③《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 ④《中药大辞典》:“入大肠、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疮疡,温疟,鼻衄,瘰疬,血痔,阴痒,带下,阿米巴痢疾。 ①《本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②《别录》:“鼻衄。” ③《药性论》:“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主百骨节痛。”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 ⑤《伤寒蕴要》:“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⑥《本草汇言》:“凉血,消瘀,解湿毒。” ⑦《本草备要》:“治秃疮,瘰疬,疝瘕,血痔,偏坠,明目,消疣。” ⑧《纲目拾遗》:“去肠垢,消积滞。” ⑨《现代实用中药》:“疗咽肿。” ⑩《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消炎退肿。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鼻衄,痔疮出血,淋巴结结核,疮疡。”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湿热带下。” ⑿《长白山植物药志》:“治 滴虫,热毒疮疡,淋巴结结核。” ⒀《中药新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神经性皮炎,崩漏,腮腺炎,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冲洗。
使用注意:虚寒泄痢者忌用。 ①《药性论》:“豚实为使。” ②《日华子本草》:“得酒良。” ③《本草经疏》:“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④《本草从新》:“血分无热者忌。” ⑤《实用临证中药指南》:“对于脾虚胃弱和下痢日久,正气已虚者,宜慎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黄连、黄柏,治热毒血痢。 ②配川连、木香,治下痢咽痛。 ③配陈皮、川连,治挟热痢。 ④配艾叶,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 ⑤配黄连、酸石榴皮,治小儿热毒下痢。 ⑥配柴胡、半夏,治温疟。 ⑦配当归尾、牡丹皮,治瘰疬。 ⑧配生地榆,治鼻出血,痔疮出血。
方选和验方: ①白头翁汤(《金匮要略》)治热痢下重:白头翁28g,黄连、黄柏、秦皮各42g。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不愈更服。 ②白头翁丸(《圣济总录》)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白头翁(去芦头)15g,艾叶60g(微炒)。上2味为末,用米醋200ml,入药一半,先熬或煎,入余药末,和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食前,米饮下。 ③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治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甘草、阿胶各14g,秦皮、黄连、柏皮各42g。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500ml,内胶令消尽。分温3服。 ④白头翁散(《圣惠方》)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白头翁15g,黄连75g(去须,微炒),酸石榴皮30g(微炙,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3g,以水150ml,煎至5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⑤《本草汇言》:“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白头翁30g,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6g,甘草2g。水煎服。” ⑥《本草汇言》:“治瘰疬延生,身发寒热:白头翁60g,当归尾、牡丹皮、半夏各30g。炒为末,每服10g,白汤调下。” ⑦白头翁汤(《春温痢疟三字决》)治红痢:白头翁15g,黄柏9g,黄连9g,麦冬9g。水煎服。 ⑧加味白头翁汤(《增补评注温病条辨》)治内虚下陷,热痢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者:白头翁9g,秦皮6g,黄连6g,黄柏6g,白芍6g,黄芩9g。水煎服。 ⑨加味白头翁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治厥阴热痢、赤痢:白头翁9g,生川柏1.5g,子芩6g,鲜贯众15g,小川连2.4g,北秦皮2.4g,白芍9g,鲜茉莉花10朵。水煎服。 ⑩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3):“治消化性溃疡:白头翁210g,生黄芪105g,蜂蜜280g,制成糖浆500ml。每次20ml,日服3次。” ⑾白头翁汤加味(新中医 1990;(1))治小便涩滞不利,溺血紫红,尿时痛甚,头昏咽干,心烦寐差,胸闷纳少,腹热胀痛,恶露暗红、稍有臭秽:白头翁、阿胶(烊)各15g,黄连6g,黄柏、蒲黄各12g,秦皮、北杏仁各9g。 ⑿白头翁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6;(12))治肺炎:白头翁16g,黄连、黄柏各6g,秦皮9g。16岁以下减量,水煎服。加减:风热闭肺,加杏仁、麻黄、鱼腥草、僵蚕、大青叶、生石膏、葶苈子;痰热壅肺,加黄芩、生石膏、生甘草、葶苈子、丹参、白花蛇舌草;热烁营阴,加生地、玄参、北条参、地骨皮、丹参、麦冬、花粉、白花蛇舌草、葶苈子、玉竹;气血两燔加生地、玄参、麦冬、南沙参、柴胡、丹参、白花蛇舌草、芦根;神昏谵语,加紫雪丹。 ⒀胃痛灵(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88;(3))治消化性溃疡:白头翁30g,生黄连15g,蜂蜜40g。此为1天量。按比例取白头翁、生黄芪若干,先用清水漂洗5分钟后,取出生药,浸泡在冷水中1昼夜,翌日用文火浓煎2次,去药渣。将药液沉淀1夜,取上清液再煮沸浓缩。另将蜂蜜煮沸,去浮末,用蜂蜜加入药液中,浓缩成糖浆,分装在500ml盐水瓶中,封口备用。每次20ml,日服3次,饭前热开水冲服。
单方应用:①《安徽中草药》:“治鼻出血,痔疮出血:白头翁9g,生地榆12g。水煎服。” ②《安徽中草药》:“治痈疽疔疮初期:白头翁适量,研细末,醋调外敷,干则更换。” ③《嘉山民间土药单方简易疗法》:“治蛲虫病:白头翁根,3岁以下每次6~9g,4~10岁每次9~15g,10~15岁每次15~18g,成人每次30g。加水煎取浓汁,于早晨未进食前服下,每日服1次,连服3~5天,以虫下尽为度。” ④《卫生易简方》:“治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以根捣涂之。” ⑤《小品方》:“治少小阴癞:生白头翁根,不问多少,捣之,随病处以敷之,一宿当作疮,20日愈。” ⑥中华医学1955;(6):“治原虫性痢疾:白头翁根茎15~30g。水煎,每日分3次服,7天为1疗程。病情较重者另用30~50g,煎成100ml药液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23例,全部治愈。” ⑦江苏中医1966;(2):“治瘰疬溃后,脓水清稀,久不收口:白头翁150g。洗净剪成寸段,用白酒1L浸泡,装坛内密封,隔水煎煮数沸,取出后放地上阴凉处2~3天,然后开坛,捞出白头翁,将酒装瓶密封备用。早晚食后1小时各服1次,每次饮30~60ml。1~2月为1疗程。”
食疗:《云南玉溪中药讲义》:“治小儿疳积:白头翁研粉3g,和鸡蛋炖服。”
医药家论述①李杲:“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 ③张山雷《本草正义》:“白头翁味微苦而淡,气清质轻,《本经》虽谓苦温,然以主治温疟狂易,而仲景且以专治热痢下重,则必非温药可知。石顽《本经逢原》改作微寒,盖从阅历中体验得来,其说较为可信。今以通治实热毒火之滞下赤白,日数十次者,颇见奇效。”
参考文章含有白头翁茎叶的处方中医中药白头翁的栽培技术观赏园艺白头翁汤加味治疗牛湿热泻泄牛自拟常山白头翁汤治疗鸡住白细胞虫病鸡白头翁的病害防治观赏园艺白头翁的介绍观赏园艺白头翁的品种分类观赏园艺白头翁的养殖方法观赏园艺李时珍认为白头翁有何功用?中医中药利用参苓白术散合白头翁汤加味治疗仔猪腹泻猪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勇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头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勇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