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丛枝蓼


药材名称:丛枝蓼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展览会选编》

概况

异名:水红辣蓼、辣蓼(《全国中草药展览会选编》)。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丛枝蓼的全草。

原植物:丛枝蓼Polygonum caespitosum Bl.,又名簇蓼(《中药大辞典》)。

形态:平卧或斜生草本,高30~60cm。近基部分枝。单叶互生,叶片通常卵形,有时呈披针形,两端狭长,叶缘和中脉上有小刺状毛;托叶鞘有缘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穗细弱,具稀疏的小花;花被粉红或白色;苞片漏斗状,绿色,无毛,边缘常呈粉红色,上有缘毛。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而有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709页.15 图)

生境与分布:适于溪边或阴湿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含黄酮化合物。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1。

药性

性味:《湖南药物志》:“辛,微温。”

功效:祛风,利湿,解毒,杀虫。

主治:感冒,胃痛,腹泻,痢疾,湿疹,脚癣,毒蛇咬伤。 ①《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与水蓼(辣蓼)药效相同。” ②《中药大辞典》:“治腹痛泄泻,痢疾。” ③《湖南药物志》:“解毒消肿,杀虫止痒。治菌痢,肠炎,湿疹,脚癣,毒蛇咬伤。” ④《广西民族药简编》:“根,水煎服治风湿腰痛、关节痛。叶,捣烂敷患处治跌打损伤。全草,水煎服治感冒,胃痛,痢疾,腹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内科》:“治急性胃肠炎:丛枝蓼5kg,鲜吹风散30kg,加水至126kg,煎熬浓缩至42kg,加2%尼泊金作防腐剂。每服10~20m1,每日服3~4次。儿童减半。”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垣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丛枝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垣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675.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