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粉背蕨


药材名称:粉背蕨

名称出处:《江西民间草药》

概况

异名:铁脚凤尾草(《江西民间草药》),水狼萁(《全国中草药汇编》),卷叶凤尾(《湖南药物志》),白极石(《西昌中草药》),黑猪鬃草(《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我国蕨科粉背蕨属植物粉背蕨的全草。

原植物:粉背蕨Aleuritopteris farinosa(Forsk)Fee(Pteris farinosa Forsk;Cheilanthes farinosa Kaulf)

形态: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30~40cm。根状茎直立或斜升,顶端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纸质,叶柄深栗色,基部有鳞片;叶片狭椭圆形,长17~25cm,宽7~10cm,上面暗绿色,下面有灰白色或乳黄颜色粉粒,中部以上为二回羽状深裂,中部以下三回羽状深裂;羽片无柄或略合生,向上弯弓;小羽片彼此以狭翅和羽轴相连;末回裂片钝头,边缘有浅波状圆齿;叶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膜质,连续生于叶缘,圆浅裂,边缘啮断状。(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64页.图32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0~3000m的干燥石灰质石岩上或墙上。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5~8月采收全草。

药性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温,淡、微涩。”

功效:祛痰止咳,利湿和瘀。

主治:百日咳,喉风,痢疾,泄泻,淋病,白带,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①《贵州民间药物》:“调经活血,止咳嗽,补虚弱。” ②《湖南药物志》:“活血祛瘀,利尿止痛。治一切咳嗽,小儿腹泻,腹痛,白带,跌打损伤。” ③《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蛇伤,喉风,红白淋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江西民间草药》:“治赤痢:粉背蕨30g。水煎,加白糖搅和服。” ②《湖南药物志》:“治百日咳:粉背蕨15~30g。煎服。” ③《江西民间草药》:“治瘰疬:粉背蕨30g。水煎服。”

食疗:《江西民间草药》:“治肠痔便血:粉背蕨30g。同猪大肠炖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牧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粉背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牧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65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