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酸藤木


药材名称:酸藤木

名称出处:《陆川本草》

概况

异名:白背酸藤、通天霸、炮子藤(《陆川本草》),透地尤(《南宁市药物志》),鸡母酸、酸醋木、海底龙(《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八地龙(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山盐酸鸡、酸醋藤、信筒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紫金牛科酸藤子属植物酸藤子的根和枝叶。

原植物:酸藤子Embelia laeta(Linn.)Mez.,又名酸果藤(《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落叶攀援状灌木,高2~3m。茎圆柱形,褐红色或灰色,具圆形皮孔。叶互生,叶片纸质,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3~6cm,宽1~2cm,顶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上面深绿色,下面常被薄白粉,中脉在上面微凹,在下面凸起,叶脉羽状,侧脉不明显;叶柄长约5mm。花单性,雌雄异株,4基数,总状花序稠密,侧生或腋生,着生于前一年无叶小枝上,长3~8mm,有花3~8朵,基部有1~2轮苞片,花柄长约1.5mm,上苞片钻形或长圆形,具缘毛;花萼基部连合,萼裂片卵形或三角形,具腺点;花瓣白色或乳黄颜色,分离,卵形或长圆形,具缘毛,外面无毛,内面具腺点和 状突起;雄蕊在雄花中长于花瓣,在雌花中退化雄蕊短于花瓣,基部与花瓣合生,花药背部具腺点,雌蕊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子房瓶状,无毛,花柱细长。果实球形,直径约5mm,光滑,腺点不明显,成熟时暗红色。花期12月至第2年三月,果期4~6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30页.图441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850m的山谷林下或山坡疏林中,林缘灌丛中。分布于我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也产。

生药

采集: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性质

根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

参考文献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33。

药性

性味:酸、涩,平。 ①《陆川本草》:“性凉,味酸。” ②《南宁市药物志》:“酸、涩,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酸、涩,平。”

主治:咽喉肿痛,齿龈出血,脾虚泄泻,跌打瘀痛,痔疮。 ①《陆川本草》:“消炎,杀菌。治口腔炎,喉炎,牙龈炎,疮疖溃疡等。并解大茶药毒、木茹毒、巴豆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杀虫,消肿,消食。外治跌打毒疮,烂疮。内服治内外痔疮(并外洗),喉痛,脚气痛(煲狗脚食)。”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瘀止痛,收敛止泻。治跌打瘀痛,肠炎腹泻,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陆川本草》:“治口腔炎、喉炎、牙龈炎:酸藤木叶适量,煎水含漱。” ②《福建药物志》:“治痢疾、急性肠炎、消化不良:酸藤木根15~30g,水煎服。” ③《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皮肤瘙痒:酸藤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酸藤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613.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