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野海椒


药材名称:野海椒

名称出处:《我国中药资源志要》

概况

异名:刺石榴(陕西),冬珊瑚(湖南),陈龙茄(广西),洋海椒(四川)。

基源:为茄科茄属植物珊瑚豆的全株及果实。

原植物:珊瑚豆Solanum pseudo-capsicum L.var.diflorum(Vell.)Bitter(S.diflorum Vell.;S:capsicastrum Link.ex Shau)

形态:直立分枝小灌木,高0.3~1.5m,小枝幼时被树枝状族绒毛,后渐脱落。叶双生,大小不相等,椭圆状披针形,长2~5cm,宽1~1.5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短柄,叶背面沿脉常有树枝状簇绒毛,边缘全缘或作波状;叶柄长约2~5mm。花序短,腋生,通常1~3朵,单生或成蝎尾状花序,花梗长约5mm,花小,直径约8~10mm;萼绿色,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5mm;花冠白色,筒部隐于萼内,长约1.5mm,冠檐长约6.5~8.5mm,5深裂,裂片卵圆形,长约4~6mm,花丝长1mm,花药长圆形,长约为花丝长度的2倍,顶孔略向内;子房近圆形,直径1.5mm,花柱长4~6mm,柱头截形。浆果单生,球状,珊瑚红色或桔红黄颜色,直径1~2cm;种子扁平,直径约3mm。花期4~7月,果熟期8~12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7卷.第1分册.第74页.图版19∶8)

生境与分布:原产巴西;在我国栽培,有时归化为野生种,见于河北、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在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尤多见于田边、路旁、丛林中或水沟边,海拔1350~2800m地区常见,600m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性质

主要含生物碱有:茄碱、玉珊瑚碱(Solanocapsine)、玉珊瑚啶(Solanocapsidine)[1]、澳洲茄胺(Solasodine)[2]、玉珊瑚平(Solacapine)(1)、Isosolacapine、Episolacapine[3]、美茄定(Solacallinidine)(2)、杜那茄定(Soladunalinidine)、圆椎茄次碱(Jurubidine)[4]。此外尚含提果皂甙元(Tigogenin)[5]、薯蓣皂甙元(Diosgenin)、β-谷甾醇[6]、脂肪酸、甾醇[7]和类胡萝卜素[8]等。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99。[2] CA 1984;100∶48604 k。[3] CA 1984;101∶35856 q。[4] Aust J Chem 1979;32(4)∶797。[5] CA 1977;87∶50179 g。[6] CA 1989;111∶4290 c。[7] CA 1981;94∶117762 g。[8] CA 1991;114∶23060 f。

药性

性味:①《全国中草药汇编》:“咸、微苦,温。有毒。”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甘、辛,温。有小毒。”

功效:去瘀生新,活血止痛。

主治:腰肌劳损,闪挫扭伤。 ①《四川常用中草药》:“消积,利膈,下热毒。治风湿麻痹,湿热痒疮。” ②《贵州药用植物目录》:“治月家病,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腰肌劳损:冬珊瑚1.5~3g,浸酒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中寒腹痛,劳伤腰痛:玉珊瑚(即野海椒)果30g,白酒250ml,浸泡。每服15ml。” ③《四川中药志》:“治疮毒:玉珊瑚根适量,煎水洗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奕萱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野海椒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奕萱;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60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