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皂荚子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异名:皂角子(《千金方》),皂子(《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
基源:为豆科皂荚属植物皂荚的种子。
原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历史:本品在《雷公炮炙论》载:“子收得,拣取圆满坚硬不蛀者用。”《图经本草》载:“核中白肉亦入肺药。又炮核中黄心,嚼饵之,沾膈痰吞酸。”以上所载均为本品。
余项参见“猪牙皂”条。
生药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
鉴别:种子长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1~13mm,宽7~8mm,厚约7mm;表面棕色,平滑,有光泽,较尖的一端有微凹的点状种脐。种皮剥落后,可见子叶2片。质极坚硬,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坚实,无杂质,无虫蛀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药性性味:辛,温。有毒。 ①《纲目》:“辛,温。” ②《本草经疏》:“辛、咸,温。有小毒。” ③《本草汇言》:“辛、甘,温。”
功效:润燥通便,祛风消肿。
主治:大便燥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疮癣。 ①《图经本草》:“核中白肉。入治肺药。又炮核取中黄心,嚼饵之,治膈痰吞酸。” ②李杲:“和血润肠。” ③《纲目》:“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疮癣。” ④《本草崇原》:“治疝气并睾丸肿痛。” ⑤《医林纂要》:“杀疳虫。” ⑥《本草求原》:“疏风热,去麻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神效散(《圣惠方》)治肠风下血:皂荚子、槐实各30g。用粘谷糠炒香,去糠为末,陈粟米饮下3g。 ②《妇人良方》:“治大肠风秘:皂荚子300粒。破作两片,慢火炒燥,入酥一枣大,又炒燥,又入酥至焦黑为度,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30丸,煎蒺藜、酸枣仁汤,空心下,良久未利,再服,渐加至百丸,以通为度。” ③《普济方》:“治里急后重:枳壳、皂荚子等份。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米饮下。” ④《千金方》:“治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皂角子。洗净,以少酥熬香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枣仁汤下30丸。” ⑤《博济方》:“治瘰疬满项不破,及肿疼痛:不蛀皂子300个,酒900ml,化硇砂30g,同浸皂子7日,以文武火熬成,候酒尽为度,每至临卧,含化3粒。” ⑥《圣惠方》:“治气毒结成瘰疬,肿硬如石,疼痛:皂荚子30g(烧灰),槲白皮末30g。同研令细,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6g。”
单方应用:①《医方摘要》:“治下痢不止:皂角子瓦焙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陈茶下。” ②《千金方》:“治一切疔肿: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皂荚,能通大肠阳明燥金,乃辛以润之之义,非得湿则滑也。” ②张璐《本经逢原》:“皂荚子烧灰存性,能治大肠风秘燥结,祛风逐秽之性可知。”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君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皂荚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君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