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茜草茎


药材名称:茜草茎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茜草藤(《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茜草科茜草属植物茜草的干燥茎、叶。

原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inn.

余项参见“茜草”条。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茎叶,晒干。药材产于四川、江苏、上海郊区及浙江等地。

鉴别:茎方形,有4棱,棱上有粗糙细毛刺,表面枯绿色,质脆易断,内心色白面松。茎节上4叶轮生,多已脱落,叶柄及叶背中肋上均有倒刺毛。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茎含微量元素Fe、Al、Zn、Cr、Mg、Ca、Mn、Pb、Ni、Cu、Mo。

参考文献

我国中药杂志 1990;15(10):39。

药性

性味:苦,寒。 ①《履巉岩本草》:“凉。” ②《苏州本产药材》:“苦,寒。”

归经:《实用中药手册》:“肝经。”

功效:活血行瘀,凉血止血,通经止痛。

主治:热症出血,血崩,经闭腹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腰痛,疮疖疔疽,风湿瘙痒。 ①《履巉岩本草》:“大能活血,治便血等疾。” ②《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治腰痛。” ③《苏州本产药材》:“行血,活血,治痈毒,损伤。” ④《药材资料汇编》:“攻血,治气块。”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血,和血,行血。治风痹,寒湿,黄疸。” ⑥《四川中药志》:“配成药酒,作打药、补药或调经药用。治风湿瘙痒,痒疮,粪毒发痒,煮水外洗。” ⑦《新华本草纲要》:“止血活血,消肿。治热症出血,血崩,腰痛,风痹,跌打肿痛,外洗风湿瘙痒。鲜嫩叶:外敷疮疖疔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四川中药志》:“治热症吐血,妇女血崩,经出色黑:茜草茎60g,水煎服。”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疔疽:茜草茎叶加食盐少许,捣烂敷。”

食疗:《泉州本草》:“治跌打损伤后,筋骨酸痛:茜草茎24g,合猪脚节炖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旭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茜草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旭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582.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