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兰香草


药材名称:兰香草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石将军、紫罗毯(《纲目拾遗》),婆绒花《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马鞭草科莸属植物兰香草的全草及根。莸属全世界约15种;我国有13种、2变种、1变型。

原植物:兰香草Caryopteris incana(Thunb.)Miq.(Nepeta incana Thunb.ex Houtt.;Caryopteris sinensis(Lour.)Dippel),又名莸(《我国树木分类学》),卵叶莸(《江苏植物名录》),九层塔(福建)、兰花草(江西),岩薄荷(江西),小六月寒(甘肃),山薄荷(甘肃、湖南、广西)。

历史:本种以石将军及紫罗毯之名始载于《纲目拾遗》,云:“秋时开花,有紫色圆晕,生高山石上,立夏后生苗,叶类龙芽略小,对节,高不过尺,根本劲细,似六月寒。”《植物名实图考》称为兰香草,并载有:“丛生,高四五尺,细茎对叶,叶长寸余,本宽末尖,深齿浓纹,稍叶小圆,逐节开花,似丹参,紫菀而作小子,尖瓣外出吐细须,淡紫,娇媚,深秋始开,茎叶俱有香气,……。”按上记载及附图,应为本种。

形态:小灌木,高25~60cm。嫩枝圆柱形,略带紫色,被有灰白色柔毛,老枝毛渐脱落。叶片披针形,厚纸质,卵形或长圆形,具柄,有柔毛,长0.3~1.7cm,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至截平,边缘有粗齿,偶近全缘,顶端钝或尖,被短柔毛,两面均有黄颜色腺点,背脉明显。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排列紧密;花萼杯状,开花时长约2mm,结果时长4~5mm,外面密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色至淡蓝色,花冠管长约3.5mm,花冠2裂,下唇中裂片较大,边缘流苏状,喉部有毛环;雄蕊4枚,开花时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顶端被短毛,柱头2裂。蒴果倒卵状球形,被粗毛,直径约2.5mm,果瓣有宽翅,包藏于萼内。花果期6~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605页.图5164)

生境与分布:生于较干旱的山坡、路旁或林边。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切断,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浙江、湖南。

鉴别:根圆柱形,多分枝,直径3~7mm,表面黄棕色,粗糙,有纵裂及纵皱纹。茎略呈钝方形,灰褐色或棕紫色。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呈卵形或长椭圆卵形,长2~9cm,宽1~4cm,灰褐色或黑褐色,有腺点,边缘有粗锯凿。有花椒样特异香气,味苦。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含黄酮甙、生物碱、酚类、甾体、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其中有一种抗菌活性成分,暂称兰香草素钠,在根、茎、叶、花、全草中的含量分别为1.5,15,10.4,5.5,4.7g%。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74。

药理

①抗菌作用 兰香草素钠在试管内对金黄颜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伤寒、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绿脓、大肠、福氏痢疾等杆菌以及溶血性链球菌也有一定抑制效应[1,2]。兰香草涂膜剂1:10对绿脓杆菌、金黄颜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也有抑制作用[3]。体内实验表明,兰香草素钠05~1.5g/kgsc对感染金黄颜色葡萄球菌的小鼠有保护作用,使大多数小鼠免于死亡[1]。 ②其它作用 兰香草煎剂给小鼠ig20g/kg,对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止咳作用[2]。兰香草粉末、提取物及涂膜剂能明显缩短猪、犬等动物的切口出血时间。涂膜剂对猪、犬、免、鸡切口损伤有治疗作用[3]。

毒性:30只小鼠sc兰香草素钠40、45或5.0g/kg,3d内死亡只,余无异常;iv2.5、225、2.0或1.75g/kg,每组5只,死亡率分别为4/5、3/5、3/5、0/5,中毒症状为无力,呼吸困难,死于呼吸麻痹。家兔1v兰香草素钠1.0或0.5g/kg未见异常,给药后排出的尿液,体外试验有抗菌作用[1,2]。

参考文献

[1] 新医实践 1971;(1):32。[2] 新医实践 1971;(2):17。[3] 人民军医 1978;(2):41。

药性

性味:辛,温。 ①《南宁市药物志》:“辛,温。” ②《陕西中草药》“苦、微辛,平。” ③《食物中药与便方》:“辛、甘,微温。” ④《广西本草选编》:“辛,气香,微温。” ⑤《杭州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凉,苦。” ⑥《湖北中草药志》:“苦、辛,温。” ⑦《新华本草纲要》:“根:微甘,平。”

功效:祛风除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

主治:感冒发热,百日咳,慢性气管炎,风湿痹痛,月经不调,崩漏,白带,产后瘀痛,跌打肿痛,皮肤瘙痒,湿疹,疮肿。 ①《植物名实图考》“焰肉(食)可治嗽。” ②《岭南采药录》:“祛风散瘀,凡产后风迷或瘀血作痛,以之煎服。” ③《南宁市药物志》:“发汗祛风湿。内服治伤风感冒,疳积。煎水外洗治风湿骨痛及皮肤瘙痒。” ④《湖南药物志》:“根治腰痛,伤食腹泻。” ⑤《广东中药》:“治月经不调腹痛,理跌打。” ⑥《广西本草选编》:“祛风散寒,散瘀消肿。治感冒发热,百日咳,风湿骨痛,四肢瘫痪,产后瘀血腹痛,跌打肿痛,蜂螫伤,湿疹,稻田皮炎,皮肤瘙痒。” ⑦《杭州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消炎,退肿。治感冒头痛,咽喉痛,产后风痛,脚气水肿,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肝肿,风湿疼痛等症。并解雷公藤中毒。”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疏风解表,祛痰止咳,散瘀止痛。治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炎,胃肠炎,毒蛇咬伤。” ⑨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湿脚气,无名肿毒及经闭。” ⑩《浙江药用植物志》:“疏风,解毒,止痛,止血。治风寒感冒,肝炎,胃痛,风湿痹痛,外伤出血,疮疖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广西中草药》:“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兰香草9~15g,水煎服。” ②《广西中草药》:“治跌打肿痛:鲜兰香草捣敷患处。” ③《湖北中草药志》:“治风湿骨痛,瘫痪麻木,跌打损伤肿痛:兰香草15g,水煎服。” ④《陕西中草药》:“治崩漏,白带,月经不调:小六月寒根6~9g,煎汤服。” 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感冒头痛,咽喉痛:兰香草15g,白英9g。水煎服。” 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疖肿:鲜兰香草捣烂敷患处。” ⑦《广东中药》:“治产后瘀痛,跌打:兰香草30g,黑老虎15g。煎汤或浸酒服。” ⑧《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传染病第2分册》:“治百日咳:兰香草煎服,每日量:1~3岁30g,3~5岁45g,5岁以上递增” ⑨新医实践1972;(1):“治肾盂肾炎:25%兰香草素钠行肌肉注射,每次4ml,每日4次。” ⑩《福建药物志》:“治阴疽:鲜兰香草、两面针、算盘子各30g,水酒各半炖服。” ⑾《福建药物志》:“治湿疹,荨麻疹:兰香草30g,炖猪肉服,另取适量煎汤熏患处,再取鲜品绞汁加雄黄外涂。”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肠炎:兰香草全草30g,地榆9~15g。水煎服。” ⒀《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兰香草全草40%,石韦40%,百部20%。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服6~9g,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歆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兰香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歆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566.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