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刺天茄
名称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概况异名:苦颠茄、苦天茄(《云南中草药》),刺茄子、大苦葛、狗茄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茄科茄属植物喀西茄的根、叶、果。
原植物:喀西茄Solanum khasianum C.B.Clarke
形态:多年生草本至亚灌木,高1~2m。茎直立,具分枝,全体密被黄白色具节长硬毛。单叶互生,叶片菱状宽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1cm,宽5~9cm,5~7深裂,边缘有不规则角状波齿,叶端渐尖,叶基心形,两表面被刺状腺毛,能分泌粘液,脉上生尖刺;叶柄粗壮,长约为叶片之半。聚伞花序有花2~4朵,腋外生;花梗细弱,长约1cm,被粗毛及小刺;花萼钟状,5浅裂,被毛及小刺;花冠白色或微黄颜色,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被毛,雄花花药长约7mm,雌花子房球形,花柱长约8mm。浆果球形,幼时有深绿色花纹,熟时黄颜色;种子多数,浅棕色。花期春夏,果熟期冬季。
生境与分布:生于荒坡、沟边、路旁灌丛、山间林下。分布于云南,广西偶见。
生药采集:秋季采收,晒干。
化学性质含澳洲茄胺[1],还含澳洲茄胺甙类、澳洲茄边碱(Sola rgine)、澳洲茄碱(Solasonine)、刺茄碱(Solasurine)以及生物碱、皂甙、刺天茄碱(Solakhasianin)、薯蓣皂甙元(Diosgenin)和谷甾醇[2]。又谓含Khasianine,即β2-澳洲茄边碱[3]。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97。[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67。[3] Dietionary of Alkaloids.Chap n and Hall Ltd,1989:982。
药性性味:微苦,寒。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毒,镇静止痛。
主治:风湿跌打疼痛,神经性头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捣涂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将要出头的疮毒:刺天茄叶、果晒干研末,加重楼粉,蜂蜜调匀外敷。”
单方应用:《云南中草药》:“治牙痛:刺天茄鲜果实捣烂,置牙痛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瀚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刺天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瀚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