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香樟叶
名称出处:《红河中草药》
概况异名:樟木树(《中药大辞典》),梅棠、中拆旺、中亥、中火光、中文、中俄、中民(云南西双版纳傣语)。
基源:为樟科樟属植物黄樟的枝叶。
原植物: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um(Jack)Nees[C.porrectum(Roxb.)Kosterm.]
形态:常绿乔木,高10~20m,树干通直;树皮深灰褐色,上部为灰黄颜色,深纵裂,小片剥落,内皮带红色,具樟脑气味;枝条粗壮,绿色,幼枝具棱角,无毛,芽被绢毛。叶柄长1.5~3cm,叶片革质,互生,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或带粉绿色,两面无毛,全缘,叶脉羽状,侧脉4~5对,与中脉在两面均明显,侧脉脉腋上面不明显突起,下面无明显的腺窝。圆锥花序着生于枝条上部腋生或近顶生,长4.5~8cm,总梗长3~5.5cm,花小,两性,花被筒短,长约1mm,倒锥形,花被片6,绿带黄颜色,宽长椭圆形,长约2mm,外面无毛,内面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排成3轮,第3轮雄蕊较长,近基部有一对具短柄的心形腺体。花丝稍扁平,花药卵圆形,4室,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三角状心形;子房卵球形,无毛。果肉质球形,直径6~8mm,成熟时黑色;果托狭长倒锥形,红色,有纵条纹。花期3~5月,果期4~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18页.图1635)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海拨15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或山坡林缘。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印度、尼泊尔、缅甸至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叶,阴干。
化学性质含挥发油0.6%~2%,其主成分为樟脑。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80。
药性性味:微辛,温。
功效:止血,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外伤出血,风湿疼痛,皮肤瘙痒,胃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洗、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广西本草选编》:“治皮肤瘙痒:鲜香樟叶适量,煎水洗。” ②《恩施中草药手册》:“治痈肿:香樟叶适量,捣烂外敷。”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骨痛,胃痛,胃肠炎,跌打损伤,感冒:黄樟叶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香樟叶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