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杨栌耳


药材名称:杨栌耳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杨栌(《唐本草》),半边月(《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忍冬科锦带花属植物半边月树上寄生的木耳及植物全株。

原植物:半边月Weigela japonica Thunb.var.sinica(Rehd.)Bailey[W.sinica(Rehd.)Cheng Diervilla japonica var.sinica Rehd.],又名水马桑(《我国高等植物图鉴》),木绣球(《我国树木分类学》)。

历史:始载于《益部方物记》云:“冉冉其条,若不自持,绿叶丹英,蔓衍分垂,石饰带花,蜀山中处处有之,长蔓柔纤,花叶向侧如藻带然,因象作名,花形似飞鸟,里人亦号鬓边娇。所述为本种。木耳参见“木耳”条。

形态:落叶灌木,高达6m。叶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稀倒卵形,长5~15cm,宽3~8cm,顶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深绿色,疏生短柔毛,下面浅绿色,密生短柔毛;叶柄长8~12mm;单花或具3朵花的聚伞花序,生于枝端的叶腋或顶端;萼筒长10~12mm,萼齿条形,深达萼檐基部,长5~10mm;花冠白色或淡红色,花开后逐渐变红色,漏斗状钟形,长2.5~3.5cm,筒基部呈狭筒状,中部以上突然扩大,裂片开展,近整齐,花丝白色,花药黄褐色;花柱细长,柱头盘状,伸出花冠外。果实长1.5~2cm,顶端有短柄状喙,疏生柔毛;种子具狭翅。花期4~5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72卷.133页.图版34·3-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50~1800m的山坡林下、山顶灌丛和沟边。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药性

性味:《本草拾遗》:“平。”

主治:《本草拾遗》:“主老血结块,破血,止血。煮服之。”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彭魄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杨栌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彭魄;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28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