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飞扬草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异名:大飞羊(《生草药性备要》),天泡草(广东),奶汁草(广西),神仙对座草、大号乳仔草(福建)。
基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飞扬草的全草。
原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Euphorbia pilulifera var. hirta(L.)Thell.]
历史:本品始载于《岭南采药录》。谓:“叶如瓜子,折之有白汁,味酸苦,性寒,治小儿烂头疡,疮满耳面,脓水淋漓,以之捣敷,煎水洗,能解肿毒;解胡满藤毒。”《生草药性备要》及两广、福建地区的中草药手册对此均有记载。《我国药典1977年版》亦收载。
形态:一年生草本,全体被硬毛,有白色乳汁。茎基部多分枝,枝常呈红色或淡紫色,常匍匐,长15~40cm。单叶对生,披针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4cm,边缘有锯齿或近全缘,顶端尖锐,基部圆钝略偏斜,中央常有1紫色斑,两面被柔毛,下面沿脉毛较密。杯状花序多数密集成簇生的头状花序,花无花被;总苞宽钟形,外面密被短柔毛,顶端4裂,具腺体4,腺体呈漏斗状,有短柄及花瓣状附属物;雄花多数生于一总苞内,每一花由单一的雄蕊组成;雌花单生于总苞的中央,具长的子房柄伸出总苞之外;子房3室,每室1胚珠。蒴果卵状三棱形,被短柔毛。种子卵状四棱形。花期4~5月,果期6~8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20页.图2970)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山坡路旁、园边或灌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全世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浙江、广东、广西、福建、云南。
鉴别
性状:全草长15~50cm,地上部分被粗毛。根细长而弯曲,表面土黄颜色。老茎近圆柱形,嫩茎稍扁或具棱,直径1~3mm;表面土黄颜色至浅棕红色或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皱缩,展平后呈椭圆状卵形至近菱形,或破碎不完整,完整叶长1~4cm,宽7~16mm,灰绿色至褐绿色,先端急尖,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有三条较明显的叶脉。杯状聚伞花序密集呈头状,腋生。蒴果卵状三棱形。无臭,味淡微涩。以茎粗壮,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垂周壁略呈波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较上表皮为多。上表皮气孔为不等式,偶见平轴式,下表皮为不定式及不等式,偶见平轴式。多细胞非腺毛上下表皮均有,长255~595~955μm,由4~8个细胞组成,顶端的两个细胞特别长,基部宽30~67μm,表面具较粗的瘤状突起,基部周围有细胞约11~13个。 叶横切面观:上下表皮细胞为长方形或类方形,外壁加厚,下表皮细胞的外壁凸起呈 状。栅栏组织细胞1列,贯穿于主脉。主脉维管束上侧有1列大形薄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内含叶绿体。无节分枝乳汁管分布在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间。茎(直径1.5~2mm)横切面:表皮为1列长方形细胞,在老茎中则为木栓层,充满了棕色物质,有时可见皮孔。皮层由4~8列长圆形的薄壁细胞组成,内含淀粉粒,皮层中有含红棕色内含物的细胞散在,在靠近维管柱的皮层中有密集的乳管排列成间断的环状。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分布于内侧。髓细胞类圆形,内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167~170)
理化:取样品粉末10g,置圆底烧瓶中,加石油醚(沸程60~90℃)5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残渣挥尽石油醚,加甲醇40ml,在水浴上回流1小时,再滤过,滤液在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水溶解,再滤过,滤液在水浴上蒸干。加甲醇10ml溶解,再滤过,滤液挥发至小量,点于硅胶H板上,以苯-乙酸乙酯-乙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碘蒸气显色,斑点呈黄、棕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16)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地上部分叶和茎含有萜类、甾体类、黄酮类和鞣质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有24-甲烯基环阿尔廷醇(24-Methylenecycloartenol)、环阿尔廷醇(Cycloartenol)、大戟甲烯醇正二十六烷酸酯(Euphorbol hexacosonate)、β-香树酯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12-去氧-4β-羟基大戟二萜醇-13-十二酸酯-20乙酸酯(12-Deoxy-4β-hydroxyphorbol-13-dodecanoate-20-acetate)、12-去氧-4β-羟基大萜二萜醇-13-苹乙酸酯-20-乙酸酯、巨大戟醇三乙酸酯(Ingenol triacetate)[1],无羁萜、蒲公英赛醇(Taraxerol)、β-香树脂醇、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和α-香树脂醇等[2]。
甾体化合物有β-谷甾醇[1]、菠菜甾醇(Spinasterol)和豆甾醇[2]。黄酮类化合物有芦丁、槲皮素鼠李糖甙[3]、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4]、槲皮素、鼠李素-3-鼠李糖甙(Xanthorhamnin)[2]、槲皮甙、杨梅甙(Myricitrin)和异槲皮甙等[5]。
鞣质类化合物有单聚的可水解鞣质、2,4,6-三-氧-没食子酰-D-葡萄糖(2,4,6-Tri-O-gallopl-D-glucose)、1,3,4,6-四-氧-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3,4,6-teta-O-galloyl-β-D-glucose)、1,3,4,6-四-氧-没食子-β-D-葡萄糖(1,2,3,4,6-+eta-O-galloyl-β-D-glucose),1,2,3,4,6-五-氧-没食子酰-D-葡萄糖(1,2,3,4,6-Penta-galloyl-β-D-glucose)、吉兰宁(Geranun)和特赛宾(Terchebin)。二聚脱氢逆没食子酸鞣质、大戟宾A和B(Euphorbin A,B)[5]。另含没食子酰四聚体鞣质大戟宾C(Euphorbin C)[6]。
此外,尚含其它成分,如5-氧-咖啡酰奎宁酸(5-O-Caffeoylquinic acid)、3,4-二-氧-没食子酰奎宁酸(3,4-di-O-Galloylquinic acid)[5]、蒲桃醇(Jambulol)、蜂花酸(Melissic acid)、蜂花醇、三十一烷、微量挥发油和生物碱[2],另报道含二十六烷醇(1-Hexacosanol)、畅劣阿毒(Tinyatoxin)[1],18.25%蛋白质及微量游离氨基酸[7]。鲜花含有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2]。
参考文献[1] CA 1980;93:3926n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85 。[3] CA 1984;101:126827x 。[4] CA 1988;108:164832x 。[5] Chem Pharm Bull 1988;36(8):2940 。[6] Chem Pharm Bull 1990;38(1):86 。[7] CA 1979;91:16727g。
药理所含无羁萜有抗炎作用[1]。还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2]。另含并没食子酸为止血剂[3]。能兴奋 ,对妊娠小鼠iv时,可增加流产的发生率[4]。雌性豚鼠在性成熟期前给予大飞扬草,可使乳腺发育加快及泌乳[5]。
参考文献[1] J Nat Prod 1976;39(6):420 。[2] J Net Prod 1981;44(2):215 。[3] The Merek Index.9ed.Merck & Co.,1976;3497, CA 1966;75:139258g 。[4] CA 1971;75:139258g 。[5] CA 1961;60:8349f。
药性性味:辛、酸,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酸,性烈。” ②《岭南采药录》:“味酸、苦,性寒。” ③《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辛、酸,微凉。” ④《中药大辞典》:“辛、酸,寒。” ⑤《中草药学》:“微辛、酸,微凉。”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通乳。
主治:肠炎,菌痢,皮肤瘙痒,湿疹,脚癣,淋病,泌尿系统感染,产后缺乳。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浮游虚火,敷牙肉肿痛。” ②《岭南采药录》:“煎水洗疥癣。” ③《福建民间草药》:“消痈解毒,利尿止痢。” ④《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通乳。治肠炎,痢疾,皮炎,湿疹,皮肤瘙痒,脚癣,产后少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地榆、马齿苋,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 ②配乌韭、小蓟,治血尿。 ③配萹蓄、车前子、乌韭,治尿路感染。 ④配蒲公英、金银花,治乳痈。 ⑤配马兰、小蘖,治化脓性疱疹。
方选和验方: ①《福建药物志》:“治化脓性疱疹,瘙痒性皮炎:飞扬草、马兰各30g,小蘖6g,甘草3g。共研细末,调菜油涂患处。 ②《福建药物志》:“治血尿:鲜飞扬草、鲜金丝草各30g,鲜乌韭、红糖各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福建药物志》:“治痢疾:飞扬草、铁苋菜各30g。水煎,冲白糖服。” ②《中草药学》:“治菌痢,肠炎:飞扬草全草120g,水煎服,每日1剂。” ③《中草药学》:“治产后缺乳:飞扬草15g,水煎服。” ④《福建民间草药》:“治肺痈:鲜大飞扬全草60g,捣烂,绞汁75ml,开水冲服。” ⑤《中草药学》:“治疟疾:飞扬草30g,水煎服。” ⑥《中草药学》:“治泌尿系感染,血淋:鲜飞扬草、鲜乌韭,水煎服。” ⑦《福建药物志》:“治血尿:鲜飞扬草30~60g,冰糖15g。水煎服。” ⑧《江西草药》:“治乳痈:飞扬草21g,生姜2片。水煎服,药渣捣烂外敷。” ⑨《江西草药》:“治外伤出血:飞扬草叶(鲜)适量,捣烂外敷,外加包扎。” ⑩《江西草药》:“治疔疮:飞扬草、蛇莓、犁头草(均鲜)各等份,红糖少许,捣烂外敷。” ⑾《福建中草药》:“治带状疱疹:鲜飞扬全草捣烂取汁,加雄黄末1.5g调匀,涂抹患处。” ⑿《中草药学》:“治皮炎,湿疹,皮肤瘙痒,脚癣:鲜飞扬草煎水洗;或用大飞扬2份,黑面神4份,毛麝香半份,煎水湿敷或外涂。” ⒀《福建药物志》:“治麦粒肿:鲜飞扬草折断,取乳汁涂患处。” ⒁《福建民间草药》:“治小儿烂头疮,黄水浸淫,染生耳面者:飞扬草60g,酌加水煎,洗涤。”
食疗:《福建民间草药》:“治小儿疳积:大飞扬30g,猪肝120g。炖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飞扬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