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酱头
名称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概况异名:赤地胆(《云南中草药选》),血七、大红药(云南楚雄),血地胆、降头(云南)。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木藤蓼的根状茎。
原植物:木藤蓼Polygonum aubertii L.Henry[P.convolvulus auct.non L.;Fallopia auberti(L.Henry)Holub]
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长3~8m。有肥大分支近圆柱形的根状茎,直径可达10~20cm,横切面酱红色。茎绿色至淡紫绿色,光滑无毛,散有紫色斑点。单叶互生,宽卵形或卵圆状三角形,长4~10cm,宽3~6cm,先端尖,基部截形至近浅心形,两面近无毛,叶面散有紫斑纹或无;叶鞘干膜质;叶柄长2~4cm。花小,白色,腋生或顶生总状花序。瘦果卵形,包被于缩存花被内,具3棱。(图见《云南中草药选》.619页.图30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0~2200m的山坡、山沟、向阳的灌丛中或人工栽培。分布于云南昭通、丽江、维西、中甸、龙溪。
附注 《云南中草药选》误订本种为Polygonum denticulatum.《中药大辞典》误写本种为Polygonum subertii L.Henry,应予更正。
生药采集:秋季采挖块根,切片晒干。
药性性味:①《新华本草纲要》:“苦、涩,凉。” ②《中药大辞典》:“涩、凉。”
功效:清热解毒,调经止血,收敛,止痢消炎。
主治:①《新华本草纲要》:“痢疾,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经不调,疔疮初起,外伤出血。” ②《中药大辞典》:“痢疾,消化不良,内出血,疔疮初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研末。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痢疾、消化不良、胃痛:酱头6~9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崩漏、月经不调:酱头研末,1.5~3g,用酒送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疔疮初起:酱头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有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酱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有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