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辛夷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辛矧、侯桃、房木(《本经》),新雉(《甘泉赋》),迎春(《纲目拾遗》),术笔花(《蜀本草》),毛辛夷、辛夷桃(《山西中药志》),姜朴花(《四川中药志》),木笔花(《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辛夷和玉兰的花蕾。
原植物:辛夷Magnoliia liliflora Desr.〔M.quinquepeta(Buchoz)Dandy〕,又名木兰(《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紫玉兰(《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玉兰M.denudate Desr.〔M.heptapeta(Buchoz)Dandy〕,又名白玉兰(《中药大辞典》)。
历史:本品《本经》列入上品。陈藏器谓:“初发如笔头,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李时珍谓:“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
形态:辛夷为落叶大灌木,高达5m,常丛生。干皮灰白色,小枝紫褐色,枝条除梢端外,余均无毛;冬芽被淡灰绿色绢毛。叶倒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长8~18cm,宽3~10cm,全缘,上面暗绿色,疏生柔毛,下面绿色,沿脉有柔毛;叶柄粗短。花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单生于枝顶,钟状,大形;花被片9,每3片排成1轮,最外轮花被片黄绿色,披针形,长2.3~3.3cm,其余的矩圆状倒卵形,外面紫红色,内面白色,长8~10cm;雄蕊多数,螺旋状着生于伸长的花托下部:心皮多数,离生,着生于花托上部,花柱1,顶端尖,微弯。聚合果矩圆形,长7~10cm,淡褐色;蓇葖果顶端有时稍弯曲。花期2~5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88页.图1575)
生境与分布:原产于湖北、安徽、浙江、福建一带。现我国各地栽培。
玉兰 落叶乔木,高达15m。小枝淡灰褐色,有毛;冬芽密生灰绿黄长绒毛。叶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先端突尖,基部楔形,长10~18cm,宽6~10cm,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被灰白色柔毛;叶柄短。花大先叶开放,单生枝顶,白色,有芳香;花被片9,3轮矩圆状倒卵形;雄蕊多数;心皮多数,离生,均螺旋状着生于伸长的花托上。聚合果圆筒形,长8~12cm,淡褐色;蓇葖果顶端圆形。花期2~3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86页.图1572)
生境与分布:野生于阔叶林中。分布于我国华东,陕西、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药栽培:适于温暖气候。宜在向阳、土质肥沃而深厚的砂质壤土种植。用种子繁殖,于早春或晚秋播种。播前须将种子浸泡温水中3~5天,搓去油皮;然后按1∶2的种子和泥砂进行层积处理,经常保持湿润。待种子裂口出现时播种,按行距26cm左右开沟条播,深2~3m。播后覆土浇水,1个月左右出苗。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按行株距各2~3cm进行穴栽。也可在夏、秋季,选取二年生健壮枝条,截成50~70cm长的插条,在雨天或阴天插入苗床,深为30cm以上,成活后移栽。栽种后,注意中耕除草、施肥等培育管理。
采集:早春花蕾未放时采摘,剪去枝梗,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南、四川、安徽、浙江、陕西、湖北,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鉴别:花蕾 长卵形,似毛笔头,有的基部具短梗,长1.5~3cm,直径1~1.5cm。苞片2~3层,每层2片,两层苞片之间有小鳞芽,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茸毛,内表面棕紫色或棕褐色,无毛。剥去苞片,可见小形萼片3片与花瓣6片,或萼片与花瓣大小相似,轮状排列,每轮3片。除去花被,内有多数棕黄颜色或黄绿色的雄蕊和雌蕊,呈螺旋状排列。体轻、质脆。有特异的香气,味辛而稍苦。以完整、内瓣紧密、香气浓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辛夷花蕾含挥发油0.26%,油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1],还含生物碱(C17H19O3N)[2]。
玉兰花蕾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Nerolidol))、桉叶素、β-石竹烯、α-松油烯等[1]。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8。[2] 药学杂志(日) 1965;85(7):570。
药理①对心血管作用 以辛夷花苞干燥粉末的水醇提取物对麻醉动物(狗、猫、兔、大鼠)iv、ip、im均有降压作用。im对未 也出现降压作用。1.0g/kg(按生药计算)时降低血压约40%以上。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大鼠亦出现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的狗则效果不明显,但对老年性“原发性”高血压狗则有明显的降压效果[1.2]。降压成分在去油水溶液中转溶于乙醚之部分[2]。在降压原理方面,与中枢神经系统似无甚关系,而是直接抑制心脏,特别是扩张血管以及神经节阻断作用。口服时降压作用不明显,可能因有效成分不易被吸收的缘故[1]。根含木兰花碱,故有降压作用。 ②对神经肌肉的作用:辛夷花花蕾中的生物碱结晶(C17H19O3N)在蛙腹直肌标本上,有箭毒样的作用;而水煎剂则相反,有乙酰胆碱样作用[3]。在大鼠及家兔离体 、狗及家兔在位 及 痿管试验中,证明辛夷煎剂,流浸膏对 有兴奋作用,并认为辛夷内所含的兴奋 成分为溶于水及乙醇的非挥发性物质[4]。 ③其它 15%~30%辛夷煎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5]。日本产辛夷(M.kobus)对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在体外、体内(小鼠sc其煎剂)均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6]。
毒性:经测定,辛夷花苞干燥粉末水醇提取物对大鼠ip的LD50为22.5±0.96g/kg,对小鼠为19.9±0.25g/kg[1]
参考文献[1] 湖南医学院学报 中医中药专辑 1958:117。[2] 南京第一医学院学报 1960;(2):99。[3] 药学杂志(日) 1965;85(7):570。[4]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10):969。[5]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8;3(6):210。[6]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66;122 (1):280。。
药性性味: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滇南本草》:“温,辛、微苦。”
归经:入肺、胃经。 ①《纲目》:“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入肺、胆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④《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功效:祛风,通窍。
主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 ①《本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 ②《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 ③《药性论》:“能治面生皰。面脂用,主光华。” ④《日华子本草》:“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 ⑤《滇南本草》:“治脑漏鼻渊,祛风,新瓦焙为末。治面寒痛,胃气痛,热酒服。” ⑥《纲目》:“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⑦《玉楸药解》:“泄肺降逆,利气破壅。” ⑧《江西中药》:“外用能促进 收缩,具催生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馏滴鼻。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川芎为之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 ②《本草经疏》:“凡气虚人忌,头脑痛属血虚火炽者忌,齿痛属胃火者忌。” ③《本草汇言》:“气虚之人,虽偶感风寒,致诸窍不通者,木宜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苍耳子,治头痛,鼻塞,声重,鼻炎,鼻渊,齿痛等症。 ②配白芷,治面部抽痛,面上生疮。 ③配鱼脑石,研末用棉球蘸药末塞鼻,治慢性鼻炎。 ④配细辛,治鼻窦炎,鼻炎及鼻息肉等引起的头痛;或感冒风寒所致的头痛,头胀,鼻塞不通,鼻流浊涕,不闻香臭等症。 ⑤配菊花、茜草,治上颌窦炎有显著疗效。 ⑥配川黄连、连翘,治鼻内作胀或生疮。 ⑦配木香、酒知母、酒黄柏,治急性鼻炎,副鼻窦炎。 ⑧配薄荷、黄芩、苍耳子,治鼻渊头痛,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常流浊涕,证属偏于热者。 ⑨配白芷、细辛、防风、藁本,治鼻渊头痛,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常流浊涕,证偏于寒者。 ⑩配苍耳子、荆芥、黄芩,治鼻窦炎,或慢性鼻炎。 ⑾配桑枝、桂枝、松节、红花,治关节不利。 ⑿配鹅不食草、苍耳子、白芷、薄荷、梅片为细末,用少许吹鼻内,治鼻塞不闻香臭,鼻炎,鼻窦炎等。
方选和验方: ①辛夷丸(《证治准绳·类方》)治头风,鼻流白色粘液者(慢性鼻窦炎):辛夷、南星(姜制)、半夏(姜制)、苍术(米泔浸)、黄芩(酒炒)、川芎、黄柏(炒焦)、滑石、牡蛎(煅)各等份。上药研末,糊丸。薄荷汤送下。 ②辛夷散(《济生方》)治肺虚又感风寒湿热之气,鼻内壅塞,涕出不止,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辛夷、细辛(洗去土、叶)、藁本(去芦)、升麻、川芎、木通(去芦)、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甘草(炙)、白芷各等份。上为细末。每服6g,饭后茶水调服。 ③芷夷散(《医学入门》)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前额疼痛:辛夷15g,苍耳子7.5g,香白芷30g,薄荷叶1.5g。上药晒干,研为细末。每服6g,饭后葱茶清调服。(禁忌:鼻渊久治不愈,转为虚证者不宜使用。) ④川芎散(《证治准绳》)治鼻内塞不通,不得喘息:辛夷、川芎各30g,细辛(去苗)23g,木通15g。上为细末。每用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则易之。5~7日瘥。 ⑤辛夷汤(《御药院方》)治热邪壅肺,肺气不利,头目昏眩,鼻塞声重,咯咛稠粘:辛夷(去毛)、甘菊花(去枝叉)、吴白芷、前胡(去芦头)、川芎、薄荷叶(去土)、石膏、白术、赤茯苓(去皮)、生干地黄、陈橘皮(去白)各30g,甘草(炙)60g。上药为粗末。每服15g,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饭后温服,日服3次。 ⑥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治风热郁滞肺经,致生鼻痔。鼻内息肉,初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鼻孔,气不宣通者:辛夷1.8g,黄芩、山栀、麦门冬、百合、石膏、知母各3g,甘草1.5g,枇杷叶3片(去毛),升麻0.9g。上药用水400ml,煎至320ml,饭后服。外以硇砂散逐日点鼻。(禁忌:服药期间及初愈后,应断厚味,戒急暴,省房欲。) ⑦辛夷膏(《普济方》)治鼻孔窒塞,香臭不闻,妨闷疼痛:辛夷30g,白芷、川芎、木通各15g,当归、细辛、莽草各23g。上药细锉,以猪脂500g,煎令白芷色黄,绵滤去滓,盛于不津器中。候冷,绵裹枣核大,纳鼻中,1日换3次。 ⑧《疡医大全》:“治鼻漏,鼻孔中长出一块:辛夷(去毛)、桑白皮(蜜炙)各120g,栀子30g,枳实、桔梗、白芷各60g。上为细末。每服6g,淡萝卜汤调服。” ⑨《本草汇言》:“治头眩晕冒欲呕(此属寒痰):辛夷30g,制半夏、胆星、天麻、干姜、川芎各24g。为末,水泛为丸。每晚服9g,白汤下。” ⑩《古今医准》:“治头面肿痒如虫行(此属风痰):辛夷30g,白附子、半夏、天花粉、白芷、僵蚕、玄参、赤芍各15g,薄荷24g。分10剂服。” ⑾《本草汇言》:“治齿牙作痛,或肿或牙龈浮烂:辛夷30g,蛇床子60g,青盐15g。共为末掺之。” ⑿《缪氏方选》:“治鼻内作胀或生疮(此系酒毒者多):辛夷30g,川黄连15g,连翘60g。俱微炒,研为末。饭后服9g,白汤下。” ⒀《梅氏验方新编》:“治鼻塞不知香味:辛夷、皂角、石菖蒲等份。为末。绵裹塞鼻中。” ⒁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治鼻炎、鼻窦炎:辛夷4份,鹅不食草1份。用水浸泡4~8小时后蒸馏,取芳香水,滴鼻。” ⒂加味“辛夷散”(新中医 1977;(5))治副鼻窦炎:辛夷、赤芍、白芷、桔梗、防风、苍耳子各9g,细辛、薄荷、川芎各3g,黄芩、甘草各6g,双花、苡米各30g。加减:上午头痛者加生黄芪18g;下午头痛者加当归12g;痛疼日久,面色白,缠绵无休者加党参12g,黄芪18g;心烦易怒,舌苔薄黄,小便短赤加胆草9g,栀子9g,生石膏30g;鼻涕带血者加栀子炭9g,丹皮12g;怕风恶寒,鼻涕清稀者,去苡米、赤芍、黄芩,加荆芥9g,川羌9g,葛根12g。 ⒃鼻炎灵(新中医 1981;(11))治鼻粘膜充血,或干燥萎缩,鼻塞流涕,嗅觉失灵等:辛夷、白芷、苍耳子(砸裂纹)各60g,冰片粉6g,薄荷霜5g,芝麻油500ml,液状石蜡1000ml。将芝麻油、苍耳子、白芷、辛夷同放锅内,浸泡24小时,加热,待上药炸成黑黄颜色捞出,下冰片粉、薄荷霜、液状石蜡搅匀,冷却后过滤,分装滴瓶内备用。滴鼻,每次滴1~2滴,日滴1~2次。 ⒄鼻炎丸(中医杂志 1983;(10))治慢性鼻炎、鼻窦炎:辛夷15g,柴胡、菊花、薄荷、蔓荆子、防风、芥穗、黄芩、桔梗、川芎、白芷、枳壳各10g,牛角100g,细辛、龙胆草各5g。共为细末做蜜丸,每丸重35g。日服2~3次,每次1~2丸。小儿酌减,孕妇慎服。 ⒅复方辛夷液(四川中医 1983;(4))治上颌窦炎:辛夷、柴胡各30g,川乌、草乌各10g,细辛、肉桂、良姜、荜茇各20g。上药用水蒸馏,第1次收集馏液2000ml,第2次收集馏液800ml,余液浓缩后加95%。乙醇适量,冷藏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加蒸馏水至200ml,与第2次蒸馏液合并共制1000ml,分装10ml滴瓶备用。滴鼻1日3~4次。 ⒆复方辛夷注射液(河北中医 1990;(3))治鼻炎、鼻窦炎:辛夷200g,菊花100g,氯化钠5.5g,吐温-80 1%,苯甲醇1%,蒸馏水适量,共配1500ml。肌注每次4ml,1日2次。
单方应用:①《安徽中草药》:“治鼻炎、鼻窦炎:辛夷4.5g,煎服。” ②《安徽中草药》:“治牙痛:辛夷4.5g,煎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头痛鼻塞:辛夷6g,苏叶9g,开水泡服。”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鼻炎:辛夷、鱼脑石等份,研末,用棉球蘸药末塞鼻。” ⑤辛夷风油(江苏中医 1991;(12))治慢性鼻炎之鼻塞头痛:辛夷适量,风油精(市售)1瓶。将辛夷花揉碎,蘸风油精,揉成团状,塞入鼻腔。 ⑥辛夷油(浙江中医杂志 1981;(1))治慢性上颌窦炎:辛夷经蒸馏,加0.2%桉叶油配制成2%溶液,以安瓿分装备用。每用1次上頜窦穿刺冲洗,用穿刺针注入2%辛夷油2ml。 ⑦辛艾乳剂(浙江中医杂志 1981;(1))治鼻炎:辛夷油、艾叶油各1ml,西黄芪胶1g,蒸馏水2ml,在乳钵中制成初乳,然后加水稀释成100ml,溶液pH值为7,分装于滴瓶中,每支8ml,滴鼻。 ⑧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12)治过敏性鼻炎:辛夷剪碎,浸泡12~24小时,蒸馏。辛夷30g,加蒸馏水100ml制成30%辛夷注射液。按注射液制备程序分装,每安瓿2ml。以1%狄卡因麻黄素棉麻醉收敛双侧下鼻甲前端3~5分钟。取辛夷注射液2ml,每侧下鼻甲前端粘膜下各注入1ml,放入棉球压迫半小时后取出。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食疗:《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治鼻炎、鼻窦炎:辛夷9g,鸡蛋3个。同煮,吃蛋饮汤。”
医药家论述①陈士铎《本草新编》:“辛夷,通窍而上走于脑舍,(治)鼻塞鼻渊之症,无他用,存之以备用可耳。且辛散之物多用,则真气有伤,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解肌,通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者,皆二经受风邪所致,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风邪之中人,必自皮毛肌肉,以达于五脏,而变为寒热;又鼻为肺之窍,头为诸阳之首,三阳之脉会于头面,风客阳分则为头痛、面、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卒温能解肌散表,芳香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则诸证自愈矣。眩冒及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风主动摇之象故也,风邪散,中气温,则九窍通矣。大风之中人,则毛发脱落,风湿之浸淫,则肠胃生虫,散风行湿,则须发生而虫自去矣。” ③邹澍《本经续疏》:“无五脏身体寒热,而风头脑痛者,是阳淫极上不得阴交而化风,非辛夷所可治也。五脏身体寒热,而不风头脑痛者,是邪连中外,不随阳气而透达,亦非辛夷所可治也。惟风头脑痛之属五脏身体寒热者,乃可以辛夷治。”
参考文章辛夷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带“辛夷”的诗句文学辛夷坞的名言名句大全名言名句带“辛夷”的诗句大全(32句)文学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婵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辛夷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婵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