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蕨麻


药材名称:蕨麻

名称出处:《 常用中草药》

概况

异名:人参果(《 常用中草药》),戳玛(藏名)。

基源:为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蕨麻的块根。

原植物: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又名蕨麻委陵菜(《泰岭植物志》),鹅绒委陵菜(《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多年生草本。有时在根的下部长成纺锤形或椭圆形的块根。茎匍匐,节处生根,着地长出新植株,外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或脱落几无毛。基生叶为间断羽状复叶,有小叶6~11对,连叶柄长2~20cm,叶柄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有时脱落几无毛,小叶无柄或顶生,小叶有短柄,最上面1对小叶基部下延与叶轴汇合,基部小叶渐小呈附片状;小叶片通常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2.5cm,宽0.5~1cm,顶端圆钝,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有多数尖锐锯齿或呈裂片状,上面绿色,被疏柔毛或脱落几无毛,下面密被紧贴银白色绢毛,叶脉明显或不明显,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惟小叶对数较少。单花腋生,花梗长2.5~8cm,被疏柔毛;花直径1.5~2cm,萼片5三角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副萼片5,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常2~3裂,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花瓣5,黄颜色,倒卵形,比萼片长1倍;雄蕊20;雌蕊多数,着生在微凸起的花托上,彼此分离,花柱侧生,小枝状,柱头略扩大。瘦果多数,花萼宿存;种子1枚。(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00页.图233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4100m的河岸、路边、山坡草地或草甸。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 等地。本种分布较广,横跨欧、亚、美三洲北半球温带,以及南美洲智利、大洋洲新西兰及塔斯马尼亚岛等地。

生药

采集:6~9月采挖块根,除去泥杂,晒干。

化学性质

块根含委陵菜甙、单宁4.8%、谷甾醇、蜡醇、琥珀酸、胆碱、组氨酸、甜菜碱[1]。风干生药含水分8.77%、灰分3.09%、还原糖2.79%、蔗糖1.20%、淀粉3.30%、戊聚糖8.34%、蛋白质6.19%、鞣质10.76%、粗纤维15.42%、委陵菜甙0.120%[2]、含脂质约2%、花生酸、十四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甾醇、蜡醇、廿九烷[3]。

附 全草中含氨、胆碱、甜菜碱、组氨酸[4]。叶含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无色飞燕草素(Leucodelphinidin)[5]、(-)-表儿茶精[(-)-Epicatechol]、d-儿茶精(d-Catechol)[6]。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6。[2] CA 1944;38:56419 [3] CA 1956;50:1268e。[4] CA 1955;49:6481。[5] CA 1965;63:10314e。[6] CA 1969;71:10266w。

药理

其所含的甙类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1]。而所含的胆碱能增强大鼠 及豚鼠小肠平滑肌的蠕动,提高张力[2]。浸剂注入豚鼠颈静脉,可引起心收缩期停止,与洋地黄有协同作用[3]。

参考文献

[1] CA 1949;43:9383f。[2] Arzneim Forsch 1955;5:20。[3] CA 1951;45:3514i。

药性

性味:《 常用中草药》:“甘,平。”

功效: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益气补血。

主治:《 常用中草药》:“脾虚腹泻,病后贫血,营养不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 常用中草药》:“治脾虚腹泻,病后贫血,营养不良:蕨麻15~30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痹痛:蕨麻15~30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晓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蕨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晓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179.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