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甘肃山楂


药材名称:甘肃山楂

名称出处:《青海经济植物志》

概况

基源:为蔷薇科山楂属植物甘肃山楂的果实。山楂属广布北半球,我国约17种。

原植物:甘肃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 Wils.,又名野山楂(青海),面旦子(陕西)。

形态:灌木或乔木,高2.5~8m。枝刺多,锥形,长7~15mm;小枝细,圆柱形,无毛,绿带红色,二年生枝光亮,紫褐色。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长4~6cm,宽3~4cm,先端急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和5~7对不规则羽状浅裂片,裂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上面有稀疏柔毛,下面中脉及脉腋有髯毛,老时减少,近于无毛;叶柄细,长1.8~2.5cm,无毛。伞房花序,直径3~4cm,具花8~18朵: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花梗长5~6mm;花直径8~10mm,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5,三角卵形,长2~3mm,约为萼筒之半,先端渐尖,全缘,内外两面均无毛;花瓣5,近圆形,直径3~4mm,白色;雄蕊15~20;子房下位,花柱2~3,子房顶端被绒毛 果实近球形,直径8~10mm,红色或桔黄颜色,萼片宿存;果梗细,长1.5~2cm。花期5月,果期7~9月 (图见《我国植物志》.第36卷.203页.图版26 1-4)

生境与分布:生于杂木林中,山坡阴处及山沟旁,海拔1000~3000m。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化学性质

含槲皮素、金丝桃甙、芦丁、绿原酸、表儿茶素、黄烷聚合物及柠檬酸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8。

药性

性味:酸、甘,微温。

功效:消食健胃,化滞行瘀。

主治:肉食积滞,腹胀泄泻,瘀血腹痛。 ①《我国植物志》:“健胃,消积,化滞。茎叶煎汁洗漆疮。” ②《中药志》:“肉食积滞,小儿乳积,脘腹胀痛,痢疾,泄泻,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疝气,高血脂症。” ③《陕西中药名录》:“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万景依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甘肃山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万景依;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169.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