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水藻


药材名称:水藻

名称出处:《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概况

异名:水藻(《纲目》),马藻(《本草拾遗》)。也称为

基源:为小二仙草科植物的全草。

原植物:杂Myriophyllum spicatum L.

历史:原名藻,首载于《本草拾遗》。《纲目》称之为水藻,所述:“叶长二、三寸,两两对生者”即为本种。

形态:为水生草本。茎圆柱形,长达1~2m,多分枝。叶通常4~6,轮生,羽状深裂,长2.5~3.5cm,裂片长约1~1.5cm。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矩圆形或卵形,全缘,小苞片近圆形,边缘具细齿;花两性或单性,雌雄同株,常4朵轮生于花序轴上;若为单性花则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下部;花萼很小,4深裂,萼筒极短,花瓣4,近匙形,长约2mm;雄蕊8;雌花不具花瓣;子房下位,4室,无花柱,柱头4裂,很短。果球形,直径1.5~3mm,有4条纵裂隙。(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22页.图3774)

生境与分布:生于池塘或河川中;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化学性质

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隐黄素、叶黄素(Lutein)、玉米黄素(Zeaxanthin)、堇菜黄素(Violaxanthin)、新黄素(Neoxanthin)、紫杉色素(Rhodoxanthin)、叶绿素A、B(Chlorophylla A、B)、褐藻素A、B(Pheophytin A、B)、叶绿素酸(Chlorophyllid)、鞣花酸(Ellag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鞣质、3,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酸(3,5-Dimethoxy-4-hydroxycinnamic acid)、原儿茶酸、莽草酸、咖啡酸、肉桂酸、香豆酸、阿魏酸、龙胆酸、奎宁酸、白芥酸(Sinap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没食子酚(Pyrogallol)。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46。

药性

性味:《新华本草纲要》:“淡,凉。”

功效:《新华本草纲要》:“清热解毒。”

主治:《新华本草纲要》:“治慢性痢疾,热毒疖肿,丹毒,烧烫伤。”

参考文章如何处理鱼池水藻水产/渔业李时珍认为水藻有何功用?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明珠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水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明珠;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16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