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岩黄连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异名:岩连(四川、云南),黄连(湖北、云南),菊花黄连、鸡爪莲、土黄连(广西),岩胡(贵州)。
基源:为 科紫堇属植物石生黄堇的全草。
原植物:石生黄堇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C.thalictrifolia Fr.non Jameson ex Regel)
形态:多年生无毛直立草本,高10~40cm。主根黄颜色,木质,近圆柱形。茎单一或丛生,萎软或近匍匐。叶具长柄,轮廓三角状卵圆形,长10~30cm,下面灰白色,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通常5枚,单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长2~5cm,宽1~3cm,上端具粗圆齿,大小变异甚大。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7~14cm,具椭圆形或披针形苞片,与花枝等长;花淡金黄颜色,上花瓣长1.6~2.5cm,具短矩,长5~6mm,末端圆而微向下弯,柱头2裂,短柱状。蒴果圆柱状镰形弯曲,长3~4cm。种子多数,圆形,一半包埋在杯状的种阜之中。(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1册.694页.图8752)
生境与分布:生于岩石缝隙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及甘肃、湖北、广西。
生药采集:秋后采。
化学性质含卡维丁(Cavidine)、岩黄连碱(Dehydrocavidine)、d-白蓬草碱、延胡索乙素、小檗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延胡索甲素、l-斯库米碱、l-β-羟基刺 碱、1-四氢非洲防己胺等[1,2]。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34。[2] 中草药 1989;20:293。
药理①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岩黄连总生物碱15,25,50mg/kg sc,对苯甲酸钠 诱发的小鼠活动兴奋有抑制作用;12mg/kg sc,可抑制用木棒笼内挥动引起的猴“激怒”攻击行为;10mg/kg sc,可抑制用小狗逗引引起的猫“激怒”攻击行为;50mg/kg sc,可抑制电 引起的小鼠“激怒”行为;70mg/kg sc,使大鼠产生僵住症;55mg/kg sc,可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1]。岩黄连碱8,16mg/kg im,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32mg/kg im,以小鼠醋酸扭体法试验表明有镇痛作用[2]。 ②抗感染作用 岩黄连碱12,24mg/kg ip,对腹腔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小鼠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小鼠死亡率[2]。 ③其它作用 岩黄连碱16mg/kg im,可增加小鼠肝糖原生成[2]。
毒性:岩黄连碱im,对小鼠的LD50为71.6±2.92mg/kg[2]。
参考文献[1] 我国药理学报 1981;2(3):156。[2] 中药通报 1982;7(2):31。
药性性味:苦,凉。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
主治:火眼、翳子,痔疮出血,红痢,急性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点眼。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贵州草药》:“治火眼,翳子:岩黄连,龙胆草各3g,上梅片1.5g。共研末,装瓷杯内,蒸透。用灯草蘸药点入眼内。”
单方应用:①《贵州草药》:“治痔疮出血及红痢:岩黄连15g,蒸酒60g服。” ②《贵州草药》:“治急性腹痛:岩黄连6g,生吃。”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勋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岩黄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勋;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