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蜈蚣藻
名称出处:《我国经济海藻志》
概况基源:为蜈蚣藻科蜈蚣藻属植物蜈蚣藻全藻体。
原植物: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Wulf.)C.Ag.[G.prolongataJ.Ag.;G.porracea(Mert.)Kutz.;Fucus filicinus Wulf.],又名海赤菜(福建),冬家烂、膏菜(广东)。
形态:藻体紫红色,高7~25cm,粘滑,丛生。固着器小盘状。主干单一,及顶而明显,亚圆柱形或扁压,宽2~5mm,可达8mm,自两缘规则或不规则地羽状分枝1~3次,互生,或互生和对生交杂。内部髓丝交织,有时部分或全部中空。(图见《我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Ⅶ·59)
生境与分布:生长在潮间带的石沼中或泥砂滩碎砂石上。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各地。世界各地温暖水域都有分布。为世界性的暖温带性海藻。
化学性质含有3,4,5-三羟基苄甲醚(3,4,5-Trihydroxy-benzyl methyl ether)、2-甲基硫酰甲基-3,4,5-三羟基苄甲醚(2-Methyl-sulfonyl-methyl-3,4,5-trihydroxy-benzyl-methyl ether)[1],6-瓜氨酸肽(6-Citrulline-peptides)及瓜氨酸酰胺(Citrulline amide)、(R)-3-甲基亚硫丙酰胺(R-3-Methylsulfinyl-propyl amide)[2],脲基氨基酸(Ureido-amino-acids)、Nw-甲氨酰L-瓜氨酸(Nw-Carbamoyl-L-citrulline)、N-甲氨酰-γ-氨基丁酸(N-Carbamoylγ-amino-bufyric acid,Grateloupine)[3]及红藻甙(Floridoside)1.7%,钾、钠、氯离子等[4]。
参考文献[1] CA 1989;110:92129q。[2] CA 1985;102:163685r。[3] CA 1984;100:153822c。[4] Phytochemistry 1980;19(6):1107。
药性性味:淡,凉。
功效:清热解毒,驱虫。
主治:《我国药用孢子植物》:“治肠炎,风热喉炎,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晒干研末,每次6~9g,吞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蜈蚣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