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黄刺皮
名称出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概况异名:黄三刺皮(通称),三颗针(青海)。
基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直序小檗的茎皮。
原植物:直序小檗Berberis dasystachya Maxim.
形态:落叶灌木,高约2m。老枝灰黄颜色,有稀疏细小疣状突起,刺常单生,或无刺。叶厚,近圆形、矩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6cm,宽2.5~4cm,先端圆钝,基部圆形,边缘有刺状细锯齿,上面暗黄绿色,下面亮黄绿色,无白粉。总状花序有花15~30朵;花黄颜色,花瓣倒卵形。果序直立;浆果椭圆形,红色,无白粉。(图见《中药大辞典》.2054页)
生境与分布:生山地灌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河北、河南、湖北。
生药采集:4~5月开始出芽长叶时,砍取较粗茎,刮去粗皮,去掉木心,取黄颜色皮部,晒干。
化学性质皮含小檗碱[1,2]。
附 根含小檗碱、小檗胺、掌叶防己碱、药根碱[1,2]。
参考文献[1] 植物分类学报 1974;12:383。[2] 植物学报 1978;20:256。
药性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
主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白带,关节肿痛。 ①《中药大辞典》:“治热痢便血,湿热黄疸,下肢肿痛,潮热盗汗,风火目痛,口糜,舌疮,乳腺炎,痈疮初起。”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副伤寒,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肺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肿痛,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热痢便血:黄刺皮4.5g,赤芍10g。水煎服。” ②《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热黄疸:黄刺皮10g,焦山栀10g,大黄6g。水煎服。” ③《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下肢肿痛:黄刺皮4.5g,苍术6g。水煎服。” ④《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潮热盗汗:黄刺皮4.5g,知母10g,熟地12g,龟板12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火目痛,口糜,舌疮:黄刺皮煎汁外洗或含漱。” ②《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乳腺炎及各种痈疮初起:黄刺皮研末,加鸡蛋清调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逸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黄刺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逸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