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车桑仔叶


药材名称:车桑仔叶

名称出处:《福建中草药》

概况

异名:坡柳、铁扫把(《我国高等植物图鉴》),胡子柴、明油脂、炒米柴、溪柳、白石楝(《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无患子科车桑子属植物车桑子的叶。

原植物: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L.)Jacq.。车桑子属(坡柳属)全世界约50种,我国仅1种。

形态:常绿灌木,高达3m。树皮褐黄或灰色,长条状剥落,有胶状物质。小枝纤弱,有角棱。单叶互生,薄纸质,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3cm,宽1~3cm,基部楔形,延至叶柄,全缘,稍反卷,两面光滑无毛,主脉显著凸起,侧脉细密。花小,杂性或单性,雌雄同株;顶生圆锥或总状花序,长不超过3cm;雄花黄绿色,长2~3mm,花柄细;萼片4,长圆形;花瓣缺;雄蕊8,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雌花萼片4,子房上位,3~6室,每室胚珠2。蒴果近圆形,具3片膜质的翅。种子圆形,暗灰色。花期春季,果期冬季。(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21页,图3172)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海拔约1800m的荒坡、沙地和小树丛间。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印度 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山柰酚(Kaempfero1)、槲皮素、绿原酸、咖啡酸等[1],又含异鼠李素-3-0-芦丁糖甙(Isorhamnetin-3-0-rutinoside)、槲皮素-3-0-半乳糖甙(Quercetin-3-0-galactoside)、槲皮素-3-0-芦丁糖[2]。

附 地上部分含二萜酸:车桑子酸(Hautriwaic acid)、坡柳酸(Dodonic acid)。黄酮:5,7-二羟基-3’-(3羟甲基丁基)-3,6,4’-三甲氧基黄酮、5-羟基-3,6,7,4’-四甲氧基黄酮、松属素(Pinocembrin)、5,7-二羟基-3,6,4-三甲氧基黄酮(Santin)、5,3’,4’-三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Penduletin)、5,7,4’-三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5,7,4’-三羟基-3’-(3-羟甲基丁基)-3,6-二甲氧基黄酮(Aliarin)、异鼠李素-3-鼠李糖基-半乳糖甙、坡柳种醇(Viscosol)[3]。茎含R1-玉蕊醇(R1-Barrigenol)、吉古皂甙元(Jegosapogenol)、21,21-二当归酰-R1-玉蕊醇(R1-Barrigenol-21,22-diangelate)、21-(2,3-二羟基-2-甲基丁酰)-22-当归酰-吉古皂甙元(Jegosapogenol21-(2,3-dihydroxy-2-methylbutyr-oyl)-22-angelate)、21,22-二当归酰玉蕊皂甙元C(21,22-Diangeloyl barringtogenol C)等[4,5]。花含山柰酚-3,7-二甲基醚、山柰酚-3,4’,7-三甲基醚[6]。荚果含异鼠李素-3-0-芦丁糖甙、槲皮素-3-0-芦丁糖甙和3-0-半乳糖甙[2]。种子含车桑子皂甙A、B(Dodonoside A、B)、其甙元为R1-玉蕊醇[7]。

参考文献

[1]CA 1970;73:84643e 。[2]Indian J Chem1975;13(6):639 。[3]Phytochemistry 1986;25(8):1967 。[4]CA 1985;103:19800c 。[5]CA 1988;109:20254h 。[6]CA 1978;89:143352q 。[7]Phytochmistry 1987;26(3):697。

药理

咖啡酸在体外有广泛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1]。还可作抗蛇毒剂,3μg时能完全抑制20μg响尾蛇蛇毒磷酸二酯酶[2]。ig能提高大鼠的中枢兴奋性;增加人胃酸分泌量,脉搏变慢,增强 张力,此作用可被 碱拮抗,而阿托品则不能;还可增进胆汁分泌[3]。有升高白细胞、止血及灭活维生素B1的作用[4],缩短血凝及出血时间[5]。小鼠ipLD50为1583mg/kg[4]。绿原酸作用与咖啡酸相似[6]。对人有致敏作用,吸入含本品的植物尘埃,可致气喘、皮炎等,但食入后可经小肠分泌物作用,变为无致敏性物质、毒性小,大鼠ipLD50>0.25g/kg。

参考文献

[1]CA 1966;65:4609f,1979;91:187217v,84014x 。[2]CA 1979;90:103649f 。[3]Arzneim-Forsch 1966;11:546, CA1976;84:130819u,85:14611s 。[4]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0;2:24 。[5]中草药 1982;13(9):9 。[6]植物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209;。

药性

性味:淡,平。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辛,温。”

功效:清热渗湿,解毒消肿。

主治:小便淋沥,癃闭,疔疖痈肿,烫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叶:治皮肤疮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外用:鲜叶捣敷;或研末调蜜或茶油涂抹伤处。

使用注意:《全国中草药汇编》:“误食其叶可引起腹泻等症状。”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福建中草药》:“治会 肿毒;车桑仔鲜叶,南岭荛花鲜叶各等量,红糖,冷饭少许,同捣烂外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旖怡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车桑仔叶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旖怡;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13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