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胡豆草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吊鱼杆(四川宜宾)。
基源: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石蜈蚣草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石蜈蚣草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
形态:多年生上升草本;根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枝。茎高约50cm,纤细,微具翅。叶几无柄,卵形,长1.9~3.5cm,近全缘或3~4个不明显的浅圆齿,上面略被具节糙伏毛。花序总状,3~7花,顶生或腋生,长为叶的2倍,均偏于一侧而下垂;苞片小,卵状钻形;花萼长约2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均增大;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mm,花冠筒基部前方有长达2mm向下延伸的囊距,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盘前方隆起。花期6~8月,果期8~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626页.图520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0~2600m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分布四川西南部(峨眉、屏山、宜宾等)。
药性性味:《四川中药志》:“凉,苦、涩。”
主治:《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肝热耳鸣,消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8~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四川中药志》:“治痈疽毒肿:胡豆草18~30g,水煎服。外用:捣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胡豆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