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大浮萍


药材名称:大浮萍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大薸(《纲目》),天浮萍、水浮萍(《岭南采药录》),大蒲藻(《岭南草药志》),浮萍(《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天南星科大薸属植物大薸的全草。大薸属全世界仅有1种,我国也产。

原植物:大薸 Pistia stratiotes L.,又名大萍叶(江苏),水荷莲(浙江、江西等)。

历史:本品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纲目》称之为大薸,考其附图与本种近似。

形态:水生飘浮草本。有多数长而悬垂的根,须根羽状,密集。叶簇生成莲座状;叶片常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呈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至倒卵状长楔形,长1.3~10cm,宽1.5~6cm,先端截头或 ,基部厚,两面均被毛,尤以基部密;叶脉扇状,背面明显隆起成折皱状。佛焰苞白色,长0.5~12cm,外被茸毛。花期5~11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66页.图版12:6-9)

生境与分布:宜高温多雨的环境,并宜在平静的淡水塘、沟渠中生长。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有栽培。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布。

生药

采集:夏季采收,除去须根,晒干。

鉴别:呈团状,多皱缩。叶簇生,叶片直径3~4cm,淡黄颜色至淡绿色,基部被有长而密的毛茸,或有须根残存。质松软,易碎。气微,味咸。以干燥、无须根者为佳。

化学性质

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含二种双碳糖基黄酮(Di-C-glycosylflavone),其次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和木犀草素-7-糖甙(Luteolin-7-glycoside);另含微量的单碳糖基黄酮牡荆素(Vitexin)和荭草素(Orientin)[1]。灰分中含有Na、K、Ca、Mg、P、Fe等17种元素[2,3]。

参考文献

[1] CA 1977;86:1679101 。[2] CA 1978;89:3193p 。[3] CA 1988;109:115452k。

药性

性味:辛,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淡,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 ③《南宁市药物志》:“辛,寒,有毒。”

功效:凉血,活血,利尿除湿。

主治:荨麻疹,丹毒,水臌,湿疮,跌打损伤,无名肿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酒风脚痛,煲食。亦擦汗斑,能散皮肤血热。” ②《岭南采药录》:“煎服能通经,煎水洗血热作痒,消跌打肿痛。” ③《福建民间草药》:“活血消肿,除湿止痒。” ④《南宁市药物志》:“发汗解热,利尿消肿。治痘疹,丹毒,梅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孕妇及非实热实邪者禁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陆川本草》:“治血热身痒:大浮萍250g,银花藤250g,地稔120g,过塘蛇250g,土荆芥120g,樟木叶90g(均用鲜)。煎水洗。”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荨麻疹:大薸,胡麻,皂刺,白蒺藜,海桐皮各10~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福建民间草药》:“治跌打伤肿:鲜大浮萍,酌加冰糖捣烂,加热外敷。”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水臌:大薸、糖各120g,清水600ml,煎成200ml,分2次服,服后大量排尿,肿胀便消。忌食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飞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浮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飞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08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